fireme 发表于 2012-1-5 01:07:05

筑 巢 成 都

筑 巢 成 都
梁 才
公元2011年6月4日,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我走进了位于成都市外双楠的新家。新家建筑面积79平方米,套内面积58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外加一小小生活阳台,客厅卧室均有外飘窗,装修简洁大方,朴素中透出温馨。走进家门,我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的家吗?傍晚的斜阳从窗外照来,斑斑驳驳,使客厅的两株阔叶植物绿得灿烂,生机盎然。是的,这是我的家,钥匙在我手中。
从1993年客居成都到1999年转战昆明,在成都我住过的地方从万年场到浆洗街,从半边桥到水碾河,均是出租房。房租从300元到800元,饱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其间掉过两辆自行车,被小偷光顾过三次。租房的感觉就一个字:“漂”。每次交房租时,房主进屋东看西瞧,小心翼翼陪着笑脸,生怕一不小心被扫地出门。每次交完房租,待房主离开都要长长的出一口气。而三个月一付的房租总是短得像一个月一样,每当出完一趟差回到成都时,在某一个夜晚便会响起房主“笃笃笃”的敲门声。身上现金花光的时候也时常遇到,那尴尬的局面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此时更是笑脸陪尽,反复解释,承诺明日送到手中,房主悻悻离去,身上不由自主冒汗。这时,杨伯劳与黄世仁的故事总在脑海中翻腾,一夜无眠。
也曾多次动过成都买房的念头。1993年,犀浦国际大都会开盘时,我拉着老婆到位于新华大道的售楼部看房(其实是看沙盘和花花绿绿的传单),那房开盘价680元一平米,西式风格,当年在成都绝对是一流住宅。看房人均为外地经商人士,成都市民大多骑着自行车,朝手拿传单的看房人投来羡慕的目光。反复比较,选了看,看了选,算算手里的现金,老婆瞪大眼睛说:“买是买得起,又拿什么装修?装修好了住进去又吃什么?” 细想也是,当年犀浦到市区还没有公交车,需然自已有一辆二手长安双排坐面包车,但总不至于开着去菜市场吧?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都在资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愿住到犀浦去当个体户。后来国际大都会开发商逃之夭夭时,老婆还洋洋得意说:“好得没有听你的,不然陷进去了。” 当然,她是不知道后来政府接盘,买了房的人都大赚了一笔,再后来,这块地上盖起了更加高档的楼房。而我的财富却随着海狸鼠泡沫的破灭,化为乌有。第二次动买房的念头是1996年底,位于城南二环路边的红运花园开盘,900元一平方米,铺天盖地的广告词是:首付一万元,成都安新家。这让我颇为心动。有了上次的经验,我决定不给任何人商量,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多次去施工现场。交首付没有问题,关键是交房时余款要一次付清,这让我十分犯难,左算右算到交房时怎么也付不出10多万现金。那时又没有按揭一说,恰在此时,原建设部某副部长一篇买房就是买空间的文章给我浇了一盆冷水。他从土地年限,建筑寿命等因素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买房其实是买的一个居住空间。又从投资角度算账得出结论:买房不如租房。我在买与不买的纠结中,迎来了房改,也迎来了转战昆明的机会。就此,筑巢成都的梦离我渐行渐远。再后来,我才知道一件事。比我晚进报社3年多的一位小师妹,也在看房和买房的过程中发现那楼盘的开发商自己的房子不经招投标让自己的建筑队修建,写了一篇文章:自已的房子自已建,某某花园后院起火了。开发商为了摆平此事,不但送了她一部手机还给了报社两套房子,报社奖励给她一套。唉!想想自己多愚笨。
离开成都10年,成都房价从近千元,一路狂飚上万元。此时才知道房子还有另一功能:保值增值。真是事不亲历不知难啊!2009年底,眼看成都二环外的房价都突破了8000元,在女儿的坚决要求和倾力支持下,终于痛下决心,才有了今天这小小的新家。18年梦想,18载坎坷,我终于歇在了成都。入住新家第一夜,梦见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在城市的钢筑水泥丛林中飞啊飞,找不到停歇之处。

cefradine 发表于 2012-1-5 13:18:37

累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筑 巢 成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