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迫之真,宁静致远 —— 读袁伟望老师近作有感
淡迫之真,宁静致远 —— 读袁伟望老师近作有感
当写下这样的题目时,我是觉着惭愧的,这缘于读到叶素琴女士编辑的“非常情感”版面袁伟望老师写的《平安,2011》后,我又有了充足理由去感叹一番。说实话,能这样静下心来去读袁老师的文章,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这是我的不足,常被情绪所困扰,常以为能发出点声响的才是声音,其实沉默背后也有动人的声音。
他是这样写的。“人这一辈子,最珍贵的是什么?不是财富,不是地位,而是平安。”唐代诗人岑参去西域建功立业,而故园的亲人们最挂念他的不是他的功名而是他的“平安”。父亲曾经“舍小家顾大家”将照顾家庭的重担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这是孩子们不情愿的。欣慰的是2011年侄女直接被清华保研读研究生;外甥在外省办厂也上了规模;女儿结婚了;侄儿结婚了;八十的双亲健康快乐,两老还感叹生活过的很塌实。
他在《惠风和畅》一书中写过一篇报告文学“水的蓝图”,让我读出了叙事的真实和朴素,猜想这是得益于他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养成的好习惯吧?我们见过两次面,对他的印象好,他言语少,交谈时候脸上总是浮着微笑,只要他一说话全都是实实在在的,平和的语气有一种叫人不得不树起耳朵聆听的引力。
他也常会在宏大或者纷繁的叙事背景中,静下心来寻找切入点,用细微和体贴赋予这些景致的话语,这些话语的活力在于朴实和生动,而关于生动的来源则是一种开阔的视野,开阔的胸怀,以及善和美好的自由转换——显然写文章和为人他是习惯了换位思考的方法。
他用一部单反相机,远眺近看,仿佛又开始沉思默想那份永驻内心的安详。而这些被发现之美,据说有一套完整的摄影理论在支撑着,他将此认为是性情的陶冶、交往的拓展,以及写作之余的修炼。而这种修炼使得其每一篇文章都以专一的手法,虔诚地投注于某个话题,使得文本封闭之牢靠,坚定之执著,让那些“杂像”和“杂音”没有了可乘之机——于是我又知晓,有太多经验在等待着他那杆书写之笔,仅只,弱水三千,他取其一瓢。
他珍惜宝贵的时间,用阅读丰富着业余生活。读他的文章,更多是积极和乐观的印象。他对于情感和理性的阐述,在文中也有透露,认为“情为下”,“诗当真”——这便令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想起一位美院老师曾经对于学生们说过的话:你们首先要考虑如何养活自己这一现实问题,才去谈那些理想和远大抱负。生活至上是人本的回归,文学作为人学,在当下,如何对人们有所启发,对人们有所裨益,只要是潜心去呵护,都会有结果。
我欣赏针对文本的靶标式批评,但那些批评却无一规避得了文本作家这一相关性,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时,更多人愿意接受发自内心的赞美。世上有遗憾,因着赞美温暖人心;世上有情绪,因着鼓励而迈步向前;世上有悲痛无奈,因着安慰而重拾信心。显然,袁老师是深知此道的。
即将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一起读着袁伟望老师的那份喜悦之情,一起去祝福明天吧:2012,我们要平安幸福!
平安就是福。。。。。 {:soso_e160:} {:soso_e100:} 祝各位平安接福,新年快乐! 一种性情,一种沉淀,有人赏识有人相知,袁老师是幸福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