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系掌门暗战京城 丰田日产进入提速时
北京国际汽车展如火如荼地举行着。称其为汽车展也好,说其是“胸”器展也罢。目标只有一个——博取眼球,让更多消费者到自家的展台上看车。消费者们看的是车或美女,媒体同行们或者各大车企们看的是业界——谁家干了些什么?谁家正在干什么?
在这次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日系车企或算得上有看点。三大日系汽车巨头的老大纷纷来北京国际汽车展“站台”、赚吆喝。本田汽车社长伊东孝绅充当ConceptC的讲解员,该车据称为本田汽车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中级轿车概念车。日产雷诺汽车双料CEO戈恩一如继往地出现在日产展台。
但细究三车企的内里,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甚至进入了实质加速期,本田汽车停留在概念阶段。
丰田汽车——“亲,你好吗?”
姿态很重要,他可以透露出很多。
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以一句“亲!你好吗!”作开场白,拉近了丰田品牌与中国消费者的差距。这也是跨国车企老大中,首次公开用到中国年轻人的网络用语。
在这句“亲”的背后,是丰田汽车对中国两个未来的渴望——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未来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
产品,可以看看北京国际汽车展。在丰田汽车及雷克萨斯的展台上,共有50款重量级车型,其中30%为混合动力汽车——16款为混合动力车型(HEV)、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型(PHEV)以及电动车型(EV)——这也正是丰田汽车未来逐鹿中国的法宝。按照丰田汽车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一旦他实现国产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的目标,丰田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很可能重现在欧美受追捧的历史。
按照丰田汽车中国发布的“云动计划”,节能新能源车型将占其总销量的20%。具体而言,丰田汽车将实施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2012年销量超过100万的同时,为节能新能源车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2015年销量达到160万---180万辆的同时,实现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混合动力车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微博)实现批量化国产;第三步,确定以节能新能源车为主体的事业发展战略,加大对新能源投入力度,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新能源车,实现节能新能源车型在丰田整体销售中占据20%的份额。
产品如果能大卖,产能必须跟上。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或准备新工厂投产,或准备筹建新工厂。
日产汽车:率先国产豪华车
日产汽车,是在中国运行得最好的日本汽车企业。这一次,日产汽车步子更快了。
在日系汽车车企中,日产汽车将成为首个在中国量产豪华车的车企。车展开幕前,日产汽车旗下豪华车品牌——英菲尼迪就抛出了国产计划。东风汽车集团高层也表示,英菲尼迪将在东风日产国产。
这只是日产汽车在华构想的冰山一角。按照日产汽车全球中期事业划显示,2011至2016财年,日产汽车将推进新市场和产品细分市场的业务增长。2016财年底,日产将致力于取得8%的全球市场份额,并实现8%的可持续性经营利润率。为此,日产汽车将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大力推广零排放车型以及支持PURE DRIVE的低排放技术。雷诺-日产联盟的电动汽车计划累计销售150万辆。
在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产汽车的两张牌——自主牌和新能源牌。东风日产自主品牌启辰的首款量产车——启辰D50在北京车展(微博)正式上市,及3款纯电动概念车型。
此外,戈恩称,雷诺日产将进一步实现本土化,日产汽车在华产能将从120万提升到200万,将雷诺日产7.4%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0%。
本田汽车:社长作概念车的讲解员
如果从产品上分析,本田汽车离中国还有点远。虽然他们大谈贴近中国市场、本土化开发。但实际上,无论本田的展台还是概念车,其中国元素都很难和日产汽车、丰田汽车相提并论。
本田汽车拿出两款车,分别针对两个合资企业。其中ConceptC(中级轿车概念车),产品企划由中国人主导进行,研发工作由中日双方的开发团队合作完成。未来将在广汽本田生产,2013年上市销售;ConceptS据称也为主要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全球车型,首先在中国上市销售,未来在东风本田生产,2013年上市销售。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指出,将向中国市场加大投放新车型、及引进全新改款车型,预计2013年至2015年将引入10款新车型。届时2015年销量希望较2011年翻一倍。为此,本田汽车将考虑中国市场需求,开发全新车型,并投放0.6L、1.5L的小排量车型。此外,本田汽车计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车和新能源车,以求在华销售车辆达到同级别车型中燃油经济性第一名的目标。仓石诚司甚至放言,本田汽车不仅要在中国推广普及混合动力汽车,且将在中国率先普及的产品及零部件推向全球。
本田汽车的扩产步伐却不慢。广汽本田正式决定建立第三生产线,预计年产能24万辆,计划于2014年投产,首期产能12万辆。或许在三、五年后,我们能看到本田汽车在中国的真正大变化。
总而言之,日产汽车的变化最快,全线拳头产品入华量产;丰田汽车2012年开始大发力,瞄准混合动力,大规模进行国产准备;本田汽车尚处于有想法、未大举行动的阶段。但无论如何,一旦三家日系车企达成共识,欧美系车企在中国将不得不迎接更大的挑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