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高考临近 宁波很多家长带孩子打“营养针”
http://www.cnnb.com.cn/pic/0/03/20/75/3207599_085931.jpg医生,给我孩子打一针氨基酸吧!徐佳伟绘
中高考日渐临近,我市各大小医院里多了不少特别的身影:很多家长带着临考的孩子前来打氨基酸、参麦,甚至白蛋白等各种营养针,希望给孩子“补补脑”、“健健体”。
那么,我市对这些营养针的管理情况如何呢?记者调查后发现,此类营养针在市区内各大医院、社区卫生院管理得比较严格,但县(市)区的医院、卫生院的管控尺度却松了很多。
医生提醒,营养针不是人人都适合的,如果乱打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家长在临考前,更应注重孩子的合理膳食、休息和心理健康,少给一点压力,多送一些愉悦,或许对考生的帮助还更大些。
在慈溪某街道医院做内科医生的丁医生日前在微博上发帖称:平时夜间门诊量并不大,但近段时间他却发现,每晚都有五六个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要求他开“营养针”去打。
原来,随着中考、高考的临近,又有老师根据往年的“经验”建议学生去打“营养针”补充一下营养,而不少家长也担心自家孩子的身体吃不消。于是,给孩子打“营养针”成了很多家长不约而同的选择。
“往年这个时候来打针的学生也不少。要高考的学生会打上几天,而参加中考的学生则一般在体育考试前过来打一针。”昨天丁医生告诉记者,这些学生打的“营养针”主要是氨基酸、参麦和白蛋白,“不过,从医生的角度,这些营养针的作用远没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显得重要”。
丁医生的帖子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纷纷反映,自己在中考、高考期间也在老师或者家长的要求下注射过氨基酸、参麦或者是白蛋白。
“对身体状况正常的考生,无论哪种营养针,我们都不建议打,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符合打针所要求的适应症。”市第一医院内科的季蕴辛主任告诉记者,不少家长和老师对营养针的使用存在误区。
季主任解释,氨基酸和白蛋白主要适用的是营养状况比较差的人群。对于正常饮食、营养状况还可以的考生而言,打针还不如适当补充肉类、蛋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注射氨基酸,还可能会出现发烧、恶心、面部潮红、多汗等过敏反应,增加不必要的风险。”而参麦针的功效是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型的虚弱体质,主要用于患有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等病人,同时还可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少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等,“它是治病用的,根本就不是啥营养品。”
季主任说,“打一瓶氨基酸要20多元,一瓶参麦针60多元,一瓶白蛋白更是高达370多元,除非考生身体确实出现了相应的症状,否则没有打针的必要。”季主任告诉记者,输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即使在必须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也是建议患者尽量口服这些所谓的“营养针”。
季主任建议,打“营养针”不一定有效果,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考生保持体力更为重要。此外,家长和老师也要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他在心理门诊中,就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考前,由于家长或老师给予的无形有形的各种压力,出现了焦虑紧张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所以正确的心理疏导也很重要。
记者调查
对待打“营养针”需求
市区医院管理较严基层医院较松
面对很多家长带孩子前来打所谓的“营养针”,医院的态度又如何呢?记者调查发现,这方面市区医院的管控比较严格。
“医院是看病的地方,没病打针是不允许的。”市第一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检查学生身体后确定并无问题,即使家长提出要打“营养针”的要求,他们医院的医生也不会同意。不过,也不排除家长以孩子身体疲劳、头昏乏力为由让医生注射一些氨基酸。
市第二医院的负责人也表示,医院说到底还是以治疗为主的,有病看病。任何用药都必须是对症下药。没病打针根本就没有必要。“现在提出这类要求的家长在我们这里并不多见,更何况现在医院都有严格的用药指征,即使是配同样功效的片剂、口服液,也是要有医嘱才行。”
宁大附院以及鄞州人民医院的负责人也都给记者作出了类似的答复。在记者随后的调查中,西门街道、明楼街道等宁波市区内的社区卫生中心也同医院一样,对此都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但周边县市部分医院在这方面的管控却松得多。
当记者以考生身份进行咨询时,象山石浦中心卫生院一位医生的答复有些出人意料,“这种针每年都有很多考生过来打,肯定没问题。你直接过来打好了,挂个自费号就行。我们一般都推荐用参麦,效果比氨基酸好一些。”奉化莼湖中心卫生院医生的回答也很干脆:“直接过来打这类针。”
余姚低塘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则在表示“可以过去打‘营养针’”的同时,还强调要在白天过去打。“参麦打下去是没用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打的话,就过来好了。”慈溪长河中心卫生院的医生则无奈表示,其实他们并不建议打这类“营养针”,但是遇到的家长大多很坚持,他们也只好由着去了。
快评
这根弦
该到松弛的时刻了
给考生打“营养针”,仿佛是一种可以自我复制和延续的集体无意识,每年都会在中高考前夕上演。去年引起全国关注的湖北孝感一中“吊瓶班”的故事,正是此种集体无意识的极端表现。它的背后,反映了家长与老师对备考孩子身体健康的关心与担心,但更多的则是一种已成习惯的中高考焦虑症在顽固地作祟。
中高考焦虑症,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社会给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机会有限的时代,升学被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以至于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独特风景。
现在,应试教育的思维依然在社会普遍流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依然存在。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社会转型,人们对于成功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正在变得多元化,人们对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日渐平和与理性,“路边鼓掌的人”照样受到鼓励。升学固然还是一条通向成功重要途径,却不是唯一选项。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人人可以逐梦、筑梦的时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只要有梦想、有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有更多可能。因此,包括家长、老师、考生在内的全社会,该理性、冷静而不是狂热、焦虑看待中高考。当所有人因为中高考紧绷的弦都松弛下来的时候,素质教育的春天或许会真正到来了。凡子
摘自:宁波网 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实习生 龚晶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