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jlxj08270 发表于 2014-1-10 13:18:30

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吃货的人,美食对我的意义虽不及朱自治那般已渗入其骨血

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吃货的人,美食对我的意义虽不及朱自治那般已渗入其骨血,但是每当我看到美食的时候,烦恼便会一扫而光,也许这正是我生性豁达开朗的原因之一。那么美食里面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魔力能让这么多人对之着迷呢?那陆文夫则犀利地看出,这也学包含着一种美食文化,一种无法忽视的普及大众的文化。
   以前我认为美食家就是那种在电视厨艺大赛中担任评委的人,看他们的头衔,很多是营养师或是曾经的五星级大厨,能够被誉为美食家,定是吃遍五湖四海,真的是“吃的盐比我吃的饭都多”。全世界美食如此之多,那要能自成一家,便是投入巨大,倾注心血。可是这等美差,似乎不是普通人能够追求到的,因此当我们谈到美食家和美食时,脑海中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感觉,高级饭店餐厅、精美餐具、顶级服务和设计独特的菜品。可能,这是大众心中的美食“家”。
   可是读完了陆文夫的这本书之后,我对于“家”expert的定义才有了改观。如果按照现在的观念看,朱自治无疑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吃货。吃货,爱吃,会吃,享受吃,吃得多。但是他的那种境界貌似更加高深,因为“吃”好像已然成为他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懂得吃的每一个细节,从他的吃的一举一动中可以看出“吃文化”的精髓。可他不是大众普遍认可的那种属于上流社会的“家”,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他在苏州一时名身大振也是后来的事了,但终其一生也没能达到那种公认的巅峰。我想作者想表达的,就是一种社会文化是需要在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健康茁长成长的。故事中高小庭一味反对这种吃的“腐败”,那是因为几十年来生活水平所致,它让仍旧饥肠辘辘的人们无法理解,那种还能把吃当做是一件精致的事而并非人的本能的行为。作者为了证明这一点,因此才会安排朱自治中间一度沦落,去渡口拉大南瓜为生这样的情节。“美食家”朱自治在那个时候吃的都是粗茶淡饭,过的都是穷困潦倒的生活,因此对吃的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可随着时代进步,大家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之后,苏州的人们才发现,他们曾经嗤之以鼻的“寄生虫”已变成“吃文化”了,那么朱自治的再次出山就理所当然了。
   《舌尖上的中国》在这两年内大红,也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人们只有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这些社会文化才会越来越重视。以前形容一个人特能吃,往往用“饭桶”一类的词对之表示鄙夷或是嫌弃,但是现在一个“吃货”,却好似有一种诙谐幽默,不时透露出生活的小幸福。所以我们不用过多地去关注那些高端冷艳的上层,就从田间村落都能品尝到诱人可口的美食,这才是真正的民以食为天。每一个吃货都是自己心里的美食家。


















这是属于我们吃货的大家庭 :
欢迎各位吃货的加入(群号25107989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为一个从小就是吃货的人,美食对我的意义虽不及朱自治那般已渗入其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