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跳舞,大妈还能干啥去?
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仅3%的人参加了老年学校; 平均562人拥有一个老年活动室 不跳舞,大妈还能干啥去?http://life.ce.cn/gd/201408/08/W020140808334912532438.jpg
图为把广场舞跳进了菜市里的大妈们。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近15%。在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这一比例已超过20%。 老龄化势不可挡。除了老有所养,老年人能否老有所乐——获得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老年人安度晚年以及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很大。目前,基层老年文化活动缺组织,更缺场地与设施,老年文化市场也发展缓慢。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也需要全社会共同作为。 老年人需要认同感、归属感 “广场舞让我充满活力,甚至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 广场舞就像是老伴戒不掉的烟一样,已成为朱凤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朱凤敏今年57岁,退休前是北京一家企业的干部。“原计划退了就带孙子,可两年了媳妇那儿还没动静。”她说,人一闲下来,又没啥爱好,整天打麻将,身体都跟着坏下去了。 后来,麻友们陆续去跳广场舞,她抱着好奇心也去跳了一次,“出了一身的汗,洗完澡倒头就睡,多少年都没有过的好觉!”自此朱凤敏迷上了跳舞,身体、精神头也一天比一天好。 “跳舞时大家互相赞美鼓励,还不时有路人叫好。”朱凤敏说自从退休后,已经很久没人关注过自己了,广场舞让她充满活力,甚至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徐珂认为:“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老人,是红旗下长大的一代人。他们长时间生活在集体环境中,对群体、组织有着强烈的心理依赖。”徐珂说,老年人的精神享受不在于具体做什么,而是能有一群人陪他去做一件事,从集体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贫困、病痛与孤独是老年人幸福的三大杀手。如果精神空虚,情感孤独,即使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他们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痴呆症等疾病。”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介绍说,21世纪初,步入老龄社会的日本曾一度面临老龄人口自杀潮——老年人担心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心理压抑,情绪失控,成为最容易自杀的群体。不久前,有学者在我国湖北部分地区农村调查,发现了同样的社会问题。 徐珂提出,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承担着照顾第三代的责任,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辈。“比如,老人觉得被社会忽视并产生不满,可能会把委屈、怨愤等负面情绪传递给子孙,影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徐珂说。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近15%。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地区更高。以上海为例,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7.6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7.1%,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党俊武看来,未来几十年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对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很大。“重视老年人精神需求,与重视养老保障工作同样重要,都是我们迎战老龄化社会的必须举措。” “广场舞缓解了老年人面对晚年生活的焦虑,帮他们找到认同感、归属感,这是它让人上瘾的重要原因。”党俊武说。
投入不足引导不够 “除了图书馆、公园不分老幼,其他休闲放松的场所都是给小年轻们准备的。” 林大爷退休后仍住在单位旁边的家属大院,单位的老干部局开设了绘画班、舞蹈团、摄影班,还隔三差五组织旅游、参观以及各类比赛。“虽然孩子不在身边,可老同事、老朋友天天见;活动多,不寂寞,挺欢实。”他说。 有林大爷这份福气的老人只是少数。徐珂介绍,近20年,随着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许多人退休后基本上和原单位没往来。“虽然有些单位还保留了‘退管会’‘老干局’,可只服务职位较高的离退休职工,大多数普通职工以及随子女进城的老年农民,很难享受这份福利。” “广场舞、暴走团这些群众自发的活动,没有任何门槛,各阶层都能迅速融入。跳起舞,哪有主任、主妇之分?这也是它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的原因之一。”徐珂说。 国家给的福利不均等,市场上能买回的“乐子”也不多。“小区开发商卖房子时承诺定期组织老年人参观、旅游,可过去好几年了这事影儿都没有!”家住北京通州某小区的孙阿姨说,现在的文化、休闲场所,除了图书馆、公园不分老幼,其他地方多半是给小年轻们准备的,适合老年人兴趣爱好的特别少。 全国老龄办2012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目前老年文化建设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能完全适应,如:老年文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公共文化设施为老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老年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农村老年人文化生活和活动阵地相对匮乏,甚至使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有了可乘之机。 记者几年前在基层采访时曾发现,县城里造价上千万元的农民文化俱乐部只接待公务人员,普通农民不能随意去“俱乐”;乡村文化站只有一张桌子、几把凳子、一台卡拉OK的电视;报纸是过期的,捐赠书包括《微积分教程》…… 即使这类问题已经改善,连油带水都算上,我国老年人平均拥有的文体活动资源依然少得可怜——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69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6万个。算一算,平均100名老人中只有3人有学可上,平均562名老人拥有一个活动室—— 用朱凤敏阿姨的话说:不去广场跳舞我们去哪儿呢?
让大妈们拥有“自己的乐园” 增加老年文体公共投入,扶持产业发展。 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的引导至为关键。 拿老年大学来说,目前美、德、日、法等国的老年教育都由政府牵头、财政支持,教育部门、工会、教会、慈善团体和社会福利机构等积极组织、开办。 在我国香港,圣工会福利协会耆英进修学院设有文学院、体艺学院及社会科学院,校本部有3000多位退休人士及长者登记成为注册学生, 29个长者进修中心,遍布香港各社区,各类课程近900项。2007年特区政府又拨出专款,在全港18个区成立“长者学苑”,使老年人拥有自己的校园。 “我国各地老年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但随意性很大,没有形成制度性安排,覆盖人群也很有限。与此同时,民营老年文体产业刚刚起步,面临不少困难。”徐珂认为,老年消费群体属于价格敏感型人群,市场化文体消费定价过高,他们会望而却步。与此同时,老龄文化产业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率低,社会责任性较强,企业往往不愿投入。政府应在政策层面 “松绑”“加油”,扶持老年文体产业的发展。 让老人晚年丰富多彩,政府要加大投入,社会各界也要主动作为: ——各单位机构应开展退休前教育。“退前教育意义重大,相当于学前教育之于儿童,它能帮老人调整心态,引导他们积极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党俊武说,很多55岁、60岁退休的人,学识、经验、人脉丰厚,回家赋闲,不仅自己失落,对社会来说也是损失。而退前教育可以为他们晚年散发光热提供指导、对接渠道。 ——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制定相关规划时,突出老年文体设施的重要性。比如以财税优惠、评奖评级等方式鼓励房地产开发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老年会所。 ——研究机构多提供专业指导。“现在的一大难题是,大家往往不知道老年人真正需要什么,有时热心反帮倒忙。”徐珂说,高校和社会组织还应多培养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市场的“生意经”要多围着老年人转。党俊武建议:旅行团可开展“知青主题游”;电视台可开通老年频道,拍一些老年人喜欢的节目;企业可研发、销售一些适合老年人的益智类桌游、电子游戏,帮老年人维持记忆力及交往能力。 “等大爷大妈有了自己的校园、乐园,谁还去‘攻占’广场?”党俊武说。(曲哲涵 满家辉) 来源:人民日报 黄孝邦
是个好活动~生活多惬意啊!等我老了也要这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