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记叙文知识点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一.小说的整体把握
1.主人公(把握不准,看课题)
2.主要事件
3.中心、写作目的(文末作者的议论抒情句)
※ ※人,干※※※事情,结果……。(作者)写作目的是……
4.课题:(1)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故事情节围绕课题展开。
(2)具有双关作用: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主要情节。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或揭示了一定的哲理。
二.散文的整体把握
1.课题是串起文章中有情节的线索。
2.每一事情末的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与课题以及文末的议论抒情句有内在联系,在情感上有相似点。
3.文末的议论抒情句是情景的交融点,并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或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解题方法
1.圈:题目中的关键字
2.划:在原文划出出现题目的原句
3.找:在题目的前后句找答案
四.具体题型
1.基础题:字、词、标点符号
2.修辞、句式
3.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4.人物形象分析
5.文章主旨的把握(选择题)
6.小作文
五.知识点及其运用
(一)字
(1)看拼音写汉字。
答:形声字。根据读音写声旁,联系上下文猜测形旁。
(2)找寻、修改错别字
(3)填写关联词语。(一般选择题)
答:用排除法,选完后,把句子连读两遍,是否顺口。
(二)词语
1.解释词语(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1)某个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答 :从字面上解释这一词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在这个句子的前后或就这个句子本身,解释这个词语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或作用或选用这个词语的原因。
(2)词语的替换。
答:原词语好。两个词语词义上的区别。原词语在原句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改用其他词语后,原句的意思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词语的删除。
不可以。原词语在原句中有什么含义或作用。删去后,原句的意思会发生什么怎样的变化。
2.寻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3.领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和贬义词)。
词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指带有赞美、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喜爱”“尊敬”“聪明”等;
贬义词是指带有贬斥、憎恨、轻蔑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如“憎恨”“丑陋”“愚蠢”等;
本身无所谓好坏,不表褒贬义,这类词语是中性词,如“保护” “害怕”“重要”等。
更多的是褒义贬用:表示作者对事物或他人的嘲讽、否定;贬义褒用,表示作者对事物或他人的肯定、赞美。
(三)句子:鉴赏品味句子
1.修辞
(1) 比喻
作用:生动形象地……(一要写出句子本身的含义和作用,二要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2) 拟人:把物当成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写物。
作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
(3)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突出了……程度;强调了……程度
(4)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在一起。
作用:语气强烈,起强调作用,强调突出了……
(5) 设问:为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开头,可以引出话题,开门见山,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文中,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文末,可以发人深思,或深化主题,或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味。
(6)反问:
作用:语气强烈,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句子本身。
语气特别强烈的反问句,句末不用“?”,而用“!”号。
2.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包括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神态、性格等)。
(2)语言(对话)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情;反映了……性格特征(思想品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的性格。
(4)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思想品质。
3.环境描写
类型: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开头:交待了……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地域风光等)。
(2 ) 开头:渲染……的气氛,奠定……基调
(3)中间: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人物……的形象。
(4)中间: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5)结尾:突出深化主题。
4.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5.句式:
根据句子语气的不同,可把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
6.标点符号
(1)冒号: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2)引号:直接引用
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强调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特殊含义(反语——讽刺作用,特定称谓)
例如: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3)破折号:解释说明(补充说明)
例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话题转换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声音延长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省略号:引文的省略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列举的省略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说话断断续续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题型
(1)对文中一个句子的鉴赏。(不是文末的议论抒情句)
答:该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该句用了哪种句式,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句子:感叹句、反问句。
该句包含了哪种感情色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更多的是褒义贬用:表示作者对事物或他人的嘲讽、否定;贬义褒用,表示作者对事物或他人的肯定、赞美。
(2)两个句子的对比。
答:原句好。找出两个句子的字词和标点符号上的差别。原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原句用了哪种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三)段落
1.记叙顺序:
(1)顺叙:记叙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补充交代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周密,突出了文章主旨……
2.理清思路题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事情经过、事情结果
※※※人,在※※※时间,※※※地点,因为……原因,干※※※事情,结果……
例1:根据上文内容,“馒头”事件发生的过程可以分为:(1)起因: 。(2)经过: 。(3)结果: 。
参考答案:“四人帮用粉笔头打他,他依旧不加理睬、坐下来学习;大强踢飞了他的馒头,她愤怒地质问、伤心地哭泣;同学们理解了他的处境,还买了很多食品给他。
(2)梳理文章的线索
课题
答:结构: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全文的情节都围绕它而展开。
内容:联系原文,说出围绕课题发生了什么事情;再写出课题有什么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象征了人物(不仅仅是文中的人物)的哪种精神或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文末的一个句子(或一小节)。
答:结构: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做到首尾呼应。显示文章结构的完整。并总结全文,点明(或深化)文章的中心。
内容:联系原文,说出围绕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情;再写出这句话有什么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象征了人物(不仅仅是文中的人物)的哪种精神或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人物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变化过程的词语
例1: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4分) (2011年上海市中考·龙眼与伞第22题)
参考答案: 气恼 羞愧
例2:面对自己的学生,“我”经历了从 —— ——愤怒—— 的情感变化,可以看出这是 的老师。
参考答案: 心酸 不安 愧疚 一位关爱学生,善于自我反思
(2010年闸北卷·一直恸哭的金色钢笔)
(3)寻找照应句
例: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2007年上海市中考·老海棠树第15题)
3.分析还原题
例1:第③段中“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的原因是 。(3分)
参考答案: 彼此间都感受到了对方心中蕴含的高尚情感。
(2009年上海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第22题)
4.理解概括文章主旨
例: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参考答案:B(4分)D(2分) (2011年上海市中考·龙眼与伞第25题)
5.人物形象的概括及简要分析
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尊重理解孩子(1分);善于引导,讲究方法,有智慧(2分);语言表达(1分)
6.小作文。
感悟式
(1)就一点谈感悟。
(试题:例如:文中人物的哪一点让你深受感动,请谈谈你的感悟。)
答:亮观点,(2分)
我认为:……(以18题揭示的文章中心为观点,但必须扣题)
(2)结合文章,进行分析。(2分)
用一句话概括与观点有关的情节并分析人物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字数在20字,与观点无关的情节人物不可概括进去)
(3)联系实际,分析为什么(3分)
先从正面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如果字数不够,在从反面谈不这样做,会有怎样的后果。不准出现文中的人和事。(见资料)
(4)结论。(1分)
呼应观点,提希望、建议,点一下文中的人名。
字数控制在75——85 ,字数不到不及格。一定要有观点,并联系实际分析。
鉴赏式:写作特色(艺术特点)
试题:就本文艺术特色的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本文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了人物的……描写。(先考虑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再考虑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接着考虑环境描写;最后考虑记叙的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从文中摘抄有关语句。(只抄有这一描写手法的句子,不可太长)
对摘抄的句子分析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本文就是通过这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续写结尾
答:应符合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合情合理。
顺应原文的故事结尾,(最后一个镜头),在编写一个镜头。
值得一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