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奴多数家长无怨无悔
做孩奴多数家长无怨无悔“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和“孩奴”这个词对号入座。
孩子花销成家庭开支“大头”
林泉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丈夫在一家单位开车,孩子今年才4岁,在和盛世家小区幼儿园上学。每个月,林泉和丈夫的全部收入总有一半以上花在孩子的身上。林泉和丈夫每月的收入共计3000余元。“除去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月几百元的开销,还得让他学点什么呀,还有玩具啊、衣服啊,都得买好一点的……”林泉说,儿子现在在学滚轴滑冰、绘画;孩子最喜欢玩玩具车,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添新玩具;孩子长得快,衣服也得买,还有零食什么的。林泉说,凡是给儿子买的东西,都会尽量挑最好的,他们不希望孩子在生活方面低人一等。就这样,花在孩子身上的钱,每个月都会超过1500元。
本来月入就有限,孩子的花销高了,林泉和丈夫平时过得特别节俭:中午吃的饭是前晚的剩菜饭,有了孩子后,两人平时很少买衣服。只有这样,每个月才能有点节余,而存下的钱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读书。
今年30岁的林泉曾经看到过报道,说是把孩子养到大学毕业,要花费40多万元,想到这里,自己只有将一切美好的购物设想一一打消,埋头为孩子打拼。
七成家长愿为孩子“牺牲”
记者对武昌秦园路学校两个班级近80名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7个家庭将月收入的一半花在孩子身上;60名家长表示,为了孩子,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爱好是值得的;75名家长表示,孩子左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回访中,该校学生家长表示,他们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害怕工作不稳定,害怕收入减少,因为收入减少就意味着孩子学习和生活环境打折扣。
孩子就读于粮道街中学的甘女士自嘲称,孩子上学七年以来,自己就没有再去过电影院了,也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甚至没有完整地听过一首流行歌曲。每天,她蓬头垢面地围着孩子打转,送孩子去培优、跳舞,在等待的过程中,则匆匆地去买菜,盘算着下一顿让孩子吃什么。
“孩奴”称谓有人认同有人烦
对于“孩奴”这样的称谓,不少家长并不抗拒,他们坦言,确实有这样的意味,但他们同时表示,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爱孩子,他们相信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将来孩子会用成绩回报。一名家长说:“父母为子女全身心付出投入,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采访中,也有家长不赞同“孩奴”的说法。在省电力公司工作的程工程师说,他的记忆中,自己的父母并没有为他牺牲太多,高考(论坛)期间,父母忙得不着家。现在想起来,他很感激父母,因为父母的不包办、不牺牲,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练就各种本领,一步步从小村庄拼到了大都市。
如今,程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他无疑是爱的,但他表示自己绝对不当“孩奴”。他会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但不会因为孩子的额外需求,而放弃自己所有的爱好和兴趣,“孩子做作业时,我在一旁伺待着,他肯定会瞧不起我;但如果这时我去看我的书或球赛,他也许会觉得我有追求。”
受访的小学生都不喜欢“孩奴”这一称谓,在他们看来,不希望父母为了他们沦为“奴”。就读于东湖中学的曹同学说,如果父母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甚至是娱乐活动,会让他更有压力。
专家:做“孩奴”不如做“孩农”
武汉大学心理特聘教授尹邓安,多年来研究家庭教育。他称,现在的家庭多半是一个孩子,加之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到了孩子的身上,给予孩子过多关爱,凡事都为孩子包办代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尹邓安说,现在的“孩奴”队伍有扩大的趋势。
“做父母的要有一定的牺牲,但必须掌握好度。”尹邓安说,当父母沦为“孩奴”,就会过得非常辛苦,凡事包办代替,这样会滋生孩子的惰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会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反而缺乏竞争力。此外,家长追求自己理想、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一种正面引导。
当“孩奴”不如当“孩农”,尹邓安说,孩子好比农作物,家长要知道何时浇灌,何时放养。试想,农民一整天围着农作物,不停地浇灌施肥,农作物能长得好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