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真的可怕?纯手工自制真的安全?
国庆假期是敞开肚皮喂饱自己的好时机,拉上三五好友边吃边聊,简直就是吃货最大的幸福。五颜六色的汽水、松软香甜的面包、爽滑可口的泡面……光想想都觉得人生充满了意义。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你是不是会在开动之前三思一下?如果此时有“手工无添加”的同类网络食品出现在你面前,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品质生活,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让很多吃货们对食品添加剂避之不及,甚至到了谈“添”色变的程度。相反地,“纯手工”、“零添加”的食品却适时而上,快速收获了一票死忠粉丝。
食品添加剂,真的那么可怕吗?纯手工制作,又真的那么安全吗?
人类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
我国历史记载:古人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往食品中添加天然色素;北魏时便使用盐卤作为凝固剂制作豆腐;南宋加工腊肉时会使用亚硝酸盐。国外也是如此,公元前1500年,埃及便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00年,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我国批准使用的添加剂一共有2400多种,它们遍布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提高营养价值、改善口感、增加品种和方便性等诸多积极作用。
正式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才有了现在丰富多彩的食品。
如果食用油中不加抗氧化剂,保质期会大大缩短,更有可能吃到哈喇味的油;
如果冰激凌中不加乳化剂、增稠剂,大部分的冰激凌都会变得像冰棍一样硬邦邦;
如果食盐中不加加抗结剂,食盐不再粒粒分明,更容易受潮结块;
袋装薯片里的氮气也算是食品添加剂,不加的话,你会拿到一袋薯片渣……
需要说明的是,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物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我们常听到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有毒添加物属于违法添加物,跟食品添加剂可是八竿子打不着……
与对食品添加剂避之不及的态度相反,人们越来越偏爱贴着“纯手工制作”标签的食品。比如,不久前的中秋节,私房月饼可谓横扫朋友圈,卖得个风生水起。
但你知道吗?许多手工食品的确是网友购买各种原材料,在自家厨房制作出来的,但也未必“安全零添加,纯天然无污染”。
首先,手工自制食品虽然看上去健康又环保,却并没有标注保质期限,也没有写明原料成分。作为消费者,很难了解制作者采用的食材、制作环境和制作工序。如果未采取恰当的保存措施,就难以避免运输污染,微生物的生长有可能会导致病菌的产生,一旦产生治病病菌,消费者食用后,就可能导致腹泻等疾病。
其次,尽管打着“纯手工”的旗号,但实际上有一些产品原料因为工艺复杂,制作者往往是直接购买成品而非自制。如此一来,与“纯手工”的标签有些不符,也无法保证最终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添加剂。
再次,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也很难维权。而且,通过微信朋友圈即使买到不好的食品,人们会出于朋友情面,很少进行索赔追究。
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食品生产许可证号,无食品标签……这样的手工食品,很难说是安全健康。
不管是食品添加剂还是手工自制食品,它们的安全与否并不是凭空臆断,也不能全靠良心把控,而是需要有确定的标准来规范和监管。
避免食品添加剂滥用错用
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实行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凡是已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照规定的剂量内食用,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预防因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要避免对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和错用。比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经过科学论证后的计量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但长期超量使用会对人体健康有一定损害。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想要看清五花八门的食品添加剂可能比较困难。因此在选购加工食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相对安全有保障。
手工自制食品需纳入监管
将自制的食品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在网上进行售卖,就应当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
正是看到了网络销售食品的火爆情况,去年10月1日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首次将网络食品经营纳入监管。其中有一条是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严格审查相关许可证。
消费者买到了问题食品,首先可以向食品经营者索赔,如果第三方平台不能提供食品经营者实名信息、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就由第三方平台先赔偿,然后第三方平台找食品经营者追偿。
来源:新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