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0-6-25 23:41:51

总为苍生效微力—— 走近陈有西[完整版]

本帖最后由 一壶漂泊 于 2010-6-25 23:53 编辑

总为苍生效微力

——走近陈有西

一   文峰之遇听说陈有西的名字,还是我在读高中时。那时,我的奶奶尚在世,有好几次提到她妹妹的外孙,读书如何了得如何用功,现在又是怎样有出息之类,大意是要我以他为楷模。因为年龄上他长我十来岁,姨婆家我也去得很少,竟从未谋过面,待奶奶说起他时,他已经在杭州工作了。不过,我记住了这个名字:陈有西。真正与有西先生结缘始于去年秋天。由于工作关系,闲暇时我会写些散文之类的文字,在《今日宁海》的雁苍山副刊上发表。也是凑巧,我的一篇散文《至酒无名》的上方,刊登着陈有西的《大梁山莲亭记》,于是我便很仔细地看了几遍,除了叹服其文辞优美功底深厚之外,更被该文流露出的家乡深情和思母真情所深深打动。这是我先前所不了解的,我一直以为他只是个有名的律师。嗣后便看到他的《宁海建县与大梁山羊祜殿》一文。考据翔实,文采斐然,洋洋大作也。我那时在读《晋书》,对陈有西先生所赞誉和推崇的羊祜,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写了一篇《从羊祜灭吴说起》的文章,发在宁海新闻网的文峰论坛上。因观点有些偏激,游离于世人的常识之外,遂引起网上热议,批驳者有之,赞同者有之,莫衷一是。而我以为,该文还是能自圆其说的,也就没有太在意。不想几天之后,一署名“村夫”的帖子赫然现于文峰论坛,且坦承“村夫”即陈有西,对我的那篇文章,有肯定、有鼓励、也有商榷和批评之意。这是大出我意料之外的,一个有着很高名望的法学教授,一级律师,又远在杭州,事务繁忙,是怎么知道家乡的论坛上有这么一篇文章的?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是惶恐和敬仰兼而有之的。后来得知,是有西先生的多年老友, 论坛上署名“TFG”的网友看到后,向有西先生推荐的,于是,便有了署名“村夫”的陈有西在论坛上的活跃身影。文峰论坛的品味和影响,也因有西先生等高素质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加入而更加响亮起来。无意之间,我竟促成了陈有西和文峰论坛日益紧密的联系,这是我当初写那篇文章时没有想到的。之后便一发不可收。《宁海西晋县治考》系列,《宁海名人与精神遗产》……均是严谨的地方史学考据类文章。不但如此,跟帖也勤,有观点、有分析,语气亲和而理性,这从报到帖的声明中可见一斑:“谢谢朋友们对我的欢迎,很喜欢家乡能够有这样一个活跃的文史交友圈,你们的真诚令我感动。我不是大师,我就是喝家乡水长大的受过很多磨难的一个草根农民子弟,愿我们进一步以文会友!”俨然一普通网友矣!一个多月之后的一天中午,我接到文峰版主“草世木”的电话,说陈有西现在宁海,席间谈起想见见我。于是驱车至十里红妆边的一家饭店,见到了神交已久的陈有西先生。席间所坐诸位,有几位我是认得的,还有好几位年轻人,均是拥有硕士、博士头衔的法学才俊,是陈有西先生的高足。有西先生的容貌,我早在网上就看过的,因此一见面便认出他来。其时他只知我的网名“一壶漂泊”,并不晓得我叫丁易的,交换了名片之后,他就叫我的名字了,亲切而自然,仿佛我是他熟悉多年的朋友一般。初见面的略显拘谨便消失无形,代之以热烈而轻松的气氛。看得出来,他是个念旧的人,家乡观念很浓。我聊起道士桥的姨婆,他说那是他舅公家,他奶奶从小长大的地方,小时候常去的,还说起有一年大雪封山回不了南溪,在舅公家烤火煨洋芋的趣事。他认下我这个亲戚渊源有点远的表弟,很高兴,说要好好喝上几杯。对于酒,我是很少推辞的,因为喜欢。譬如现在写这些文字时,我喝的便不是茶,而是酒,绍兴老酒。那天喝得有点高,聊的话题也广,在座诸位的兴致都不错,有西先生逸兴遄飞,谈法律、谈文史、谈社会,尽欢而散。临走时,他说要送我点东西。在闲谈时,我跟他说我学过法律,做过几年的法律工作者,所以他送我的《变革时代的法律秩序》一书,很对我的胃口,便欣然接受。这是他的一本学术专著,以深厚的学术基础,结合历公检法政各部门要职的人生阅历,立论前瞻,思想深刻,理论与实践皆备。封底的书评和序言均给其以很高的评价。不同于一般学术性文章的枯燥,有西先生的语言文意盎然,读之畅快又令人深思。在《后记》中,有西先生讲述了他的身世和数十年的经历,以及写作本书的原因。所谓文如其人吧,从这本书开始,结合他先前在文峰论坛上发表的文章,我开始真正认识这位以江湖为庙堂的学者型律师,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0-6-25 23:42:15

本帖最后由 一壶漂泊 于 2010-6-25 23:49 编辑

二   名满天下

关于李庄案的来龙去脉,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电视画面、网上经久不息的争论,让岁末年初的舆论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关注热点,处于舆论漩涡里的热点人物之一,便是该案被告人李庄的辩护律师,浙江京衡律师集团的陈有西先生。
陈有西之所以成为该案的辩护律师,除了他本人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务经验,主要还是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法治思想的光芒。李庄案之始,陈有西看到《中国青年报》关于李庄案的一篇报道,对于该报道的先入为主和失之偏颇的指责,陈有西以一名法学专家的眼光和对律师行业的思考,提笔写了一篇《法治深沦:中青报奇文批判》的文章,首发于他的“陈有西学术网”上。一石掀起千层浪,已经形成17万名律师规模的中国律师业,对该文的观点和内容击节叫好,纷纷转载,一时之间,陈有西学术网点击量狂飙,短时间竟突破2000万人次!紧接着,《论律师》等文陆续在学术网上发表。人们对陈有西雄辩的分析和对法学研究的高度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更钦佩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直击时弊的法治思想,网上留言多赞赏和佩服之语。
正是在这种舆论关注的氛围下,李庄案的另一辩护律师高子程和李庄的家属恳请陈有西为该案辩护。陈有西思虑再三,反复权衡,谢绝了同所律师和朋友的劝阻,毅然赴渝接手此案。这其实是有违他的初衷的。他写的几篇“重磅炸弹”文章,不是为李庄个人的申辩和呼吁,之前他与李庄不认识也不了解,他是站在整个律师行业的高度,特别是刑辩律师的角度去剖析的,他真正关注的是《律师法》的实施状况,特别是对我国法治现状的担忧而鼓与呼的。他的公检法政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他的出身草根为公理正义而战的勇气,他长期担任法学教授的学养,他的“77届”情结,特别是他秉承宁海历代文人骨子里身在江湖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怀,使他有了一种使命感: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他的《渝洲归.答静江轩》中写道:一从奋身入重围,渝洲舌战论正非。总为苍生效微力,何劳箫管擅法威。巴山夜雨思远近,蜀道迷踪辩循违。家国于今明法度,民心奉得正义归。那是他在一审辩护之后,重庆回杭州的路上写的,发表于文峰论坛和陈有西学术网上。“总为苍生效微力”直接道出了他的心声。法庭上的斗智斗勇,法庭外的扎实工作,将案情公开,运用媒体的力量以保护自己的大智慧,让一直支持他又为他担心的文峰网友和家乡父老长吁了一口气:有西没事!他不会成为第二个李庄!
   他的那篇长达万言的《李庄案一审辩护词》将成为中国17万律师的经典教材,“中国律师的辩护领地,风能进,雨能进,警察不能进!”成为印有陈有西标志的名言。网友评论之一:“……我觉得这是一份经典的辩护词,是中国法律史上不可多得的标志性文本,必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二:“钦佩有西大律师过人的胆识、责任、执着和远见!曾在高级法官班的讨论会上领略过他的思想和才华,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律师界的希望;中国法治的希望!其承载和发挥的,不仅是对李庄案的辩护作用,同时也承载了中国律师的执业困局和迫切需要解困的善意呼吁”。
    那段时间,文峰论坛成为一个家乡人民关心支持陈有西的阵地,众多网友纷纷留言,跃龙诗声唱和声不绝,不烂、柴门、青青子袊、东门老王、又一村等众文友的诗文,道出了对这位家乡赤子的殷切期望和浓厚情意。我则几乎每天必看他的学术网,从众多网友的评论中,我眼里的陈有西形象日益丰满和完整,乃至有些崇高了。“这个案子不管结果如何,它都将成为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陈有西律师的博学和勇气,将成为中国17万律师的优秀代表!”一位资深的法学教授如是留言。
“法治的进步不能靠恩赐,也不能靠机遇,它是深思熟虑的行动和顽强不息的奋争,推动法治建设的是一次次理性负责的公民运动,律师在这样的运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陈有西学术网的首页上,陈有西这样写道。李庄案的代理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数十年知识智慧的积累凝集,使陈有西在本案中甫一亮相,就发出耀眼的光辉,即使优秀如本案的公诉人者,也不得不叹服,因为她面对的是老师一般的对手。他们两人的级别不在一个档次,纵使竭精尽虑,终不敌对手谈笑间的轻轻一击,奈何?我只有对她表示同情。
陈有西的表现赢得了民望,赢得了学术界的理解和尊重,也赢得了媒体的广泛赞誉。名满天下,实至名归。上海律师协会请他演讲,地方政府请他开设讲座,除了之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法律院等院校聘请他为硕士导师外,近来又兼职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他麾下的浙江京衡律师集团事务所是长三角地区律师业中重量级的航母。除浙江杭州的集团总部外,尚有台州、宁波、湖州、舟山等六家子事务所。日前上海事务所又隆重开张,北京所亦正在筹办之中。这样的规模和实力不但是浙江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的律师集团事务所。作为总掌舵人的陈有西,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到欧美、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引进海归律师,代理多种各样的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案,接受各媒体的采访。近日,中央电视台对他进行了采访,就当下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五粮液酒窖之争一案发表他的看法。这个案子,又将是一个轰动性的大案,不知他是否代理,请大家拭目以待。
然而他总是情系梓桑的。今年第八届“5.19开游节”期间,应张晓邦社长之邀,参加跃龙读社三十周年庆典。我有幸躬逢盛会,又一次与他叙旧于白云山庄。从他的老友口中,从他边喝边聊对少时生活的回忆中,我了解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陈有西。

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0-6-25 23:42:38

本帖最后由 一壶漂泊 于 2010-6-25 23:50 编辑

三   秋风鲈脍

陈有西出生在大梁山下的南溪村。父亲身单力薄,母亲尽管贤淑勤劳,家境还是很贫寒的。兄弟姐妹七人,有西是家中长子,自幼聪颖而好学,尤对文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中毕业之后,却只能规规矩矩当农民,在那个“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年代,没有背景的农村孩子是没有多少选择余地的。
是邓小平复出后的一个决策改变了他的命运。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陈有西还是拿工资换工分的农村电影队的放映员。他找出高中时读过的书,开始潜心复习。那些书在被闲置的五年里,都被当作瓮盖给老鼠啃得残缺不全了,好在陈有西的基础扎实,做了五年农民的他,预考作文《十月》是宁波地区唯一的加分作文,一时名满甬城,成为考生范文。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取国内文科名牌杭州大学中文系,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个跳出农门的后生,终于第一次见到了省城的高楼广宇和听说过的火车。
在校期间,他的文学才能开始崭露头角,长诗《思春曲》在著名文学月刊《清明》上发表,反思文革后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中文系第一个在全国文学期刊上发表长诗的大学生。小说《在平静的海面上》发表于当时的大型刊物《江南》,在家乡的《宁海文艺》上发表了《明月几时有》、《海难》等乡土气息浓郁的小说。诗歌、剧本、评论、散文,陈有西广为涉猎,创作颇丰。
其实,陈有西的文才早在考上大学之前就已显露出来。他的第一篇印成铅字的诗歌《雨夜读马列》发表在《宁海文艺》上,那是1975年。当时在县文化馆工作的袁哲飞同志发现,这个在茶院一带农村种田的小伙子,酷爱读书和写作,很有些文字功底,便鼓励他写诗歌。这是有西先生涉足文坛的肇始。应该说,称袁哲飞、杨东标老师为他的伯乐也不为过。当然,他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万伯春、高考时的语文老师叶柱先生,是早于哲飞老师,更早地发现他的文学才能的。
大学二年级暑期,生养了七个子女,仅仅 46岁的母亲,在卧病13年之后终至不起!有西在《祭母文》中这样追述:弥留之际,母执余手对月长叹: “苍天何辜,至我若此!当善扶弟妹……”丧母之痛,只有亲历者方能体验。有西的《大梁山莲亭记》和《祭母文》作了这样真切的记录:“母去也,世间痛我者谁?吾乃知世事之多艰,知黎民之多难,知国中女性之牺牲,知中华万年的绵延。亲恩浩荡,庶有尽哉!”“呜呼吾母,不惟赐吾身,尤铸吾骨。”可以说,母亲的品行和人格的影响,铸就了陈有西骨子里的正直侠义、锄强扶弱、坚韧不拔的基因。时至今日,陈有西每忆母亲临终之状,仍凄然涕下,可见其对母亲感情之深,当时的情景对他的刺激之大。

大学毕业之后,他被省委组织部列为后备干部到基层锻炼,回到家乡宁海工作。他属意于文化馆,多少有些感情,自己又喜欢写作,爱和有同好的一帮朋友酬唱。他是跃龙诗社创办之初最早的成员之一,还是诗集《樵歌集序》的作者,当年是颇为活跃的。这从他的《诗社三十谢驽马社长》一诗中可以看出:“龙山结社忆当年,芳草漫溪访七贤。蕊芳书法霖军句,驽马情怀吉旺缘。游子挥手慕槎去,小城幸留静江轩。文峰千古读书种,有凤来仪亦名山。”
不过,去那里工作不是由他的喜好来决定的。他几个月后即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其时,一本《法学概论》被他翻得烂熟,因为他觉得从政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政治的工具,不了解法律当不好干部,这便是他学习法学知识初衷和伊始。他没料到的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以此扬名立业了。时代造就人才,这也算一个旁证罢。1983年底,已在宣传部工作一年多的陈有西写了一篇《也谈县级机关的机构改革》的论文,在中共中央的《红旗》杂志“内参选编”上发表。这是他的第一篇关于论述法学、政治学的文章,时年28岁。
这年的11月,陈有西被借调到省公安厅工作,暂时离开了宁海。在省公安厅的七个月时间里,陈有西参加预审罪犯,进行全省调查,真正开始了同法律的结缘,期间的经历和见识大大拓宽了他的眼界,他开始认真地思考一些社会、法律、政治的命题。
1984年6月,县里开始机构改革,陈有西被县委要回,担任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他是当时县里最年轻的副局长,对自己分管的文化事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时在文化馆工作的童方根、徐培良都是他的好友,同他配合默契,准备干番事业。然而八个月后,一纸调令将其召回,他被正式调到省公安厅,担任研究室调查研究科副科长一职,实际是厅长的写作班子。他成了一名正式警察。一年之后,他又被调到省委,担任时任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袁芳烈的机要秘书,袁此前从副省长派为温州市委书记,是当时中国赫赫有名的“温州模式”的领头人。陈有西在他身边工作,悉心研究经济理论和政法工作,从此步入政界,直到担任省法院院长秘书、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至于为何又辞去公职做教授,做律师,到今天的名扬天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详述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他的学术网和著作,就能明白个中原委了。
不过,贫苦出身的陈有西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底层平民心态,处庙堂之高而思山野之远。对于生他养他的家乡热土,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近年来,他对宁海历史的考据和历代名人的成败得失,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立论新颖,说理透彻,令人深思,促人反省,读之颇多裨益,这从发表在文峰论坛上的诸文中可见一斑。
秋风鲈脍故园情,是他为叶柱老师《宁海岁时习俗》一书所作序言的题目,又何尝不是他心系家乡情牵缑城的写照呢?对于家乡的建设事业,他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希望多出一份力,以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家乡人民谋福贡献自己的心力!

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0-6-25 23:42:58

本帖最后由 一壶漂泊 于 2010-6-25 23:50 编辑

四   不吐不快

行文到此应该结束了,不过,我始终在思考二个问题。
其一,如何对待活着的名人?死人的文章好做,任你说三道四,他总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与你论理,你说怎样就是怎样。叶梦鼎也好胡三省也罢乃至方孝孺们,决不会对你的做法有意见。“名人是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信这样的共识大家都有,不会有什么异议。我们抓住了一个徐霞客大做文章,于是旅游大县便名声鹊起,都知道浙江省有个宁海,是中华游圣的开游之地,由此生发的效应和效益,已为我县的旅游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柔石、潘天寿一宣传,文化大县的底蕴尽显,就连陈逸飞到前童来拍《理发师》电影,也被我们以“拿来主义”的态度为我所用了。这样看来,我们是一点都不缺乏聪明的大脑的。
死人的文章都可以做得这么好,尽情地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为我县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那么,活着的名人呢?陈有西们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有回报家乡的心,他们也有怎样回报家乡的策,他们还有极其丰厚的政府人脉资源、媒体资源、学术资源、招商资源……,可令人纳闷的是,怎么就没人好好地做他们的文章呢?莫非活着的人就是不如死去的?
其二,法律的功用到底有哪些?人总是要到生病时才看医生,官司缠身时才去找律师,这没什么好说的,习惯而已。象陈有西这样的律师,如果你仅仅以一个“打官司的”来衡量他,就有“枉使明珠混俗尘”的嫌疑了。近年来我县的经济发展的确很快,涌现出好多家年销售额5亿以上的企业,已经有条件包装成上市公司来迅速做大,利用社会资金发展企业。陈有西的京衡律师集团已为萧山等地的多家企业成功包装上市,拥有丰富的运作经验,我们呢?
此仅是一例。各地政府现在争相邀请陈有西讲课,为什么?依法行政的需要,防患于未然,还有人家手里各种各样的优质资源。如果我们还以官本位的思维来对待象陈有西这样的名人,不去挖掘他们身上蕴藏的巨大能量,忽略他们回报家乡的热情,就不单单是“暴殄天物”了,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打住。

丁易2010年5月25日
于灯下

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0-6-25 23:59:17

本帖最后由 一壶漂泊 于 2010-6-26 00:28 编辑

本文是应《宁海群文》创刊号的约稿而写,期间曾多次访谈陈有西先生,同时得到童方根老师的鼓励和大力支持。值此 《宁海群文》创刊号出版之际,在此全文发表,以谢网友,以谢本版。

缩水柠檬 发表于 2010-6-26 10:24:16

你有料

寒衣 发表于 2010-6-26 12:14:33

拜读大作

一壶漂泊 发表于 2010-6-26 14:21:01

国内著名《法律博客》推荐丁易写村夫文章   Post By:2010-6-26 11:30:00





村夫自按:



      丁易的文章在宁海新闻网“文峰论坛”发表后,国内著名律师袁裕来转发到他的博客中,随即被《法律博客》推荐为头版重点文章。此文于是走向了国内法律圈,影响已及全国。谢谢丁易,谢谢家乡的朋友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丁易的过誉是我不敢当的。不过裕来对宁海文人互相尊重的评价,我觉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发扬光大,能够名至实归。我的《家乡的回忆》,容后再发。





总为苍生效微力--走近陈有西

发表时间:2010-6-26 10:13:00 阅读次数:41   所属分类:朋友之间

  [袁裕来按]不管你愿不愿意,家乡儿时的记忆都是深入我们骨髓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强这种感觉会日益强烈。有西是幸运的,多年来竟然一直与家乡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当然,这与有西浓厚的草根情节有关,有些东西仅仅凭着降尊纡贵的态度是做不到的。

  同时,宁海县能够有那么一些文学青年文学团体和有西长期“以文会友”,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这几年,我在宁海县代理了不少行政案件,前些日子361位村民胜诉省政府的案件就是宁海的,我感到宁海的老百姓很团结很尊重别人因此也很值得别人尊重,比之于相邻的奉化确有过人之处,奉化是我的老家。

  [陈有西按]这是我的家乡一个杂志发表的一位知交朋友写我的文章。转到这里,不免有自擂之嫌。但为保存一个完整的关于我的资料,还是把他收入《陈有西学术网》中。感谢我的家乡的朋友们,一直能够这样关心一个游子。我没有丁易先生文章中写的那样成功,其实我是当代中国千千万万知识人中非常无奈而极无作为的一个。泱泱大国,才俊如过江之鲫,“野无遗贤”是不可能做到的。大量更优秀的人才都被浪费了。因为我们现在的体制,不需要太有独立思想眼睛向下的人。今日中国不缺人才,缺的只是机制,只是这种机制之下政治人物们难以养成的宽广的胸怀。作为当代中国的知识阶层,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身边的事,做好环境能够允许你做的一些小事,就算不虚此生了。与此文一起发表的,还有我写童年、少年的文章《家乡的回忆》,等杂志出版后,过几天也转发于此。

http://www.fyfz.cn/

http://yuanyulai.fyfz.cn/art/657370.htm

指尖的呻吟 发表于 2010-6-26 21:51:20

好文必要细细品。

林木木 发表于 2010-6-27 18:53:48

他的案子最少收一百万以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总为苍生效微力—— 走近陈有西[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