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北仑探索社区建设新模式
http://daily.cnnb.com.cn/dnsb/res/1/20101101/49471288560685309.jpg在社区发展中,社区被行政化和社区负担过重问题已经成为社区建设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欲罢不能,是制度的缺乏,还是方法的问题,抑或是管理理念超出了我们的基本国情?
近几年来,北仑区在社区建设工作经验中探索出了一条新思路,抑或是当下破解社区疑难的新处方。
被行政化现象突出
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平安等功能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政府把许多工作进社区,把社区居委会变成了政府的一条腿,让社区承接了许多社会性事务,使社区被动地行政化。
尽管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但矛盾也越来越多,最主要的是社区负担越来越重,被行政化突出。
社区居委会每天穷于应付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不得不放弃对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久而久之,使社区建设背离了它的方向——服务居民。随之而来的,使居民的“参与”热情减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仑区从2004年起就开始探索社区减负问题,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北仑区社区政府工作申报准入试行办法》,意欲通过准入机制破解社区承接过多政府部门工作的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习惯思维,街道、乡镇对社区居委会人事关系、运作经费方面的影响力,办法施行后效果并不明显。
经过一番深入调研和冷静思考,北仑区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如果社区层面不去承接党和政府的工作任务,那是不切实际的。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既能较好地完成党委和政府交办的任务,又能减轻社区干部的工作压力,让他们有精力去推进社区自治和社区服务呢?
多方寻求突围之路
一条路——去寻找另外一种力量,一种社会的力量,去承接“疏出来”的任务,即政府做不了、又做不好,社区居委会没时间、也没精力做的那么一种力量——社区社会组织。
2006年,北仑区提出通过整合社区内部资源,缓解社区工作压力。于是,一场大力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战役”就此打响。2006年10月,在全省率先出炉了《北仑区基层民间组织备案管理工作意见》。
《意见》降低了管理层次,下放到了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对社团要求数量降低在10人以上、有负责人和章程、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取消了资金限制,放宽到有负责人、有章程和办公场所即可。
《意见》的出台,使大量原来不太符合登记注册要求的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备案制的方式获得了相对明确的“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承接社区部分工作和活动,实现了社区参与主体多元化。
大力扶持社会组织
为此,北仑区政府大力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在规划、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出台了各项优惠措施。如在资金扶持方面,利用民政部门定向捐赠提供税收优惠,近三年通过区民政局定向捐赠方式由企业向社区社会组织的捐款就达到600多万元;2008年,北仑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扶持,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制度。
2010年1月,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有关培育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设立福利彩票公益金扶持城乡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每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补助10万元。同时,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城乡社区社会组织项目扶持。此外,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补助,每建立一个由区财政补助5万元。
在北仑区委区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近4年来,北仑区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数量上从2001年47家发展到目前1182家,其中大部分社区社会组织是近4年成立的。
以小港街道红联社区为例,该社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42家,其中39家成立于2006年以后。在各种社区社会组织的协助下,整个红联社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极大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度。在北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社区主任手一挥,社区居民人一群。”
各社区都定期举办区域性大型文体活动,开展各种讲座、培训活动,几乎场场爆满;新碶街道牡丹社区的英语俱乐部已成为北仑区一个品牌,不仅吸引着社区居民、英语爱好者,还吸引了很多外籍人士参与其中;在社区居民楼道里,随处可以看到居民自制的“你家的煤气关了吗?”“关上门窗放心出门”等温馨提示;大港社区服务中心还以“青年联谊会”形式,为园区青年职工牵线搭桥做红娘,深受欢迎。
红联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徐寅红告诉笔者:自从社区事务由一些社区社会组织接手以来,我们就像被解放了手脚。以前整天忙着找人干事,现在有事只要开个会让社区社会组织骨干去办就好啦。社区的负担真的轻了许多。
(来源:东南商报) {:6_28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