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学校学生复刻了百余件“文物”
“历史真的太好玩了!有机会我也想去博物馆,看看真正的文物。”拿着自己做的陶钵,学生小T充满向往。司母戊鼎、河姆渡干栏式建筑、三星堆青铜神鸟……日前,百余件复刻“文物”摆放在缑城中学学生接送大厅的各个展柜上,活脱脱组成了一个“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家长以及师生们一边饶有兴趣地参观,一边津津有味地探索文物背后的故事,仿佛徜徉于历史长河中。
为培养学生探索历史文化的兴趣,让历史学习以别样的形式变得鲜活又富有生命力,缑城中学社政组布置了实践性的创意作业——历史文物仿制临摹。学生们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博物馆观察历史文物,走进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通过网络查找文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充分发挥动手实践、合理想象的能力,以环保材料如泡沫、硬纸盒、木板、陶土等来仿制文物,临摹青铜器、陶器、瓷器及纹样,书写作品创作简介小卡片。
小张是七(1)班的学生,小学时就爱听历史故事的他,对历史课充满兴趣。不过,做“文物”还是头一遭。小张看着历史课本上的图片,忽然有了主意:做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于是他找来硬纸板搭建出房屋主体框架,再用稻草、一次性筷子一层层铺上去。花了大半天时间,一幢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的房屋就复刻完成了。紧接着,小张把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进行对比,在搭建过程中,他就理解了河姆渡人之所以选择干栏式建筑,是和他们生活的地域环境有关。
学生小徐复刻的也是教科书上的文物——“青铜器之王”司母戊鼎。要复刻这个大家伙,用超轻黏土或者硬纸板制作都缺乏质感,所以小徐先用陶土做出鼎的形状,烧干之后,贴上硬纸板做的饕餮纹、蟠龙纹,再一层层涂上黑色、绿色和黄色颜料,使其呈现青铜质感。
这次的创作,学生们共完成各类作品百余件,学校根据文物仿制的美观度、相似度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并将作品进行了展览。学校历史老师王丽说,过去,大家对于历史学科的印象就是背书,显得枯燥无趣。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老师们想出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文物”的法子,把历史“玩”起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孩子们要自己查找资料、搜集材料,为了尽可能还原文物的样子,还会采用和古代相似的方法来制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会思考古人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用这些材料……从而加深对课本所讲内容的印象,也增加了学习历史的热情。
来源:今日宁海
这些都是历史系的小学生们做的吗 啥叫七一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