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不断的红尘 发表于 2024-7-4 08:47:57

37年间,他放映电影上万场

      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劳作,长街镇大湖村一如既往的安静。袅袅炊烟中,早早吃完饭的村民,摇着蒲扇,坐在家门口聊天,闲话家常。
      “吴师傅来了,村口今天要放电影!”一声吆喝响起,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静谧的乡村迎来了喧嚣。
      农家空地,人头攒动。“这里还有位置,大家往这里坐。”吴小钱拿着话筒,招呼着姗姗来迟的村民寻找座位。熟悉的村民打着招呼,笑着问今天放映的电影名。现场200把座椅一会儿就坐满了,叠摞的小板凳也很快派上了用处。
      待到华灯初上,一束从放映机里打出的亮光,瞬间让现场鸦雀无声,众人目光全被白色大幕上的光影所吸引。
      一张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几排小板凳……这是属于几代人共有的露天电影记忆,也是农村电影放映员吴小钱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吴小钱是长街人,今年57岁。20岁那年,怀着对电影工作的热爱和执着,他成为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我对电影的热爱源自童年,10岁时第一次看电影,印象特别深刻,是大人带着去看的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当时就觉得电影怎么那么好看,就对电影产生了兴趣。后来兼职放电影,再到专门在村里给大家放电影,一晃就是几十年。”
      带着机器设备到处跑,拿着喇叭去广播,爬上爬下搭银幕……这是吴小钱37年来工作的日常。为了放映电影,他往往下午2点多就出门做准备——运设备、放广播、搭银幕,忙忙碌碌到电影开始放映才能坐下来。
      几十年里,他见证了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的胶片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从泥泞村路变康庄大道、从简陋土瓦房到高楼新房的家乡变化,累计放映电影上万场,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文化使者。
      “现在的设备是2020年宁波在全国同行中第一家更换的激光数字设备,全市配备了108套,实现农村全覆盖,亮度由3000流明提升到了6000流明,声光质量、视听效果更加完美。”吴小钱骄傲地说。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时村民没什么娱乐活动,露天电影非常受欢迎。
      “当时去村里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跑过来,自己带着板凳,幕布下面站着坐着挤满人。”吴小钱回忆起那些年的放映经历,非常激动。
      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VCD、DVD的普及,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露天电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吴小钱还是默默坚持着。他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既然是有意义的事,就必须有人去做。
      “差不多1992年开始,看电影的人慢慢少了,我就在村里想办法搞宣传,敲锣、贴海报,哪个村子有需要,我就往哪个村子跑。”
      近年来,随着惠民公益电影走进千家万户,露天电影又开始火了起来。“你们想象不到现在村民对看电影的热情有多高!我前两年去大佳何镇放映,原计划是放3天,结果村民们太热情,一直留我,连续放映了7天才结束。”
      为了运送椅子和电影放映设备,吴小钱贷款买了一辆小货车。每次放映,椅子一车装不下,吴小钱要往返好几趟。看到他的热爱和坚持,妻子阮兴芬也慢慢开始从理解到支持,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到现在也干了16年了。
      “每年6月份到9月份是播映高峰期,如果不下雨,基本上每天都会去村里放电影。从下午开始准备,等电影结束再收拾器材和椅子,回家往往已经半夜了。”
      阮兴芬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放映中途下起了大雨,观众都跑回了家,她和吴小钱一个收椅子,一个收器材。因为雨太大,她抱起椅子的时候,椅子上的积水全部倒在自己身上,雨点不停拍打在脸上,她分不清流下来的是泪水还是雨水。那一刻她真的想过放弃,但当再一个晴天出现,看到丈夫搬起器材往车上放的时候,她又默默地跟了上去。
      晚上10点,电影结束,伴着蛙叫虫鸣,村民们意犹未尽地离场。忽明忽暗的月光拉长了夫妻俩收拾设备的身影,等回到家又将是半夜。虽然辛苦,但他们无怨无悔。
      “每次看到老人和孩子看电影入迷的样子,我就特别满足和欣慰,再苦再累也值得,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老百姓放好每一场电影。”吴小钱朴实却坚定地说。
      来源:今日宁海

温柔的记忆 发表于 2024-7-4 08:55:39

农村电影放映员,依然值守在乡村

偷心雅贼 发表于 2024-7-4 10:40:27

致敬
掌声

牛肉拉面 发表于 2024-7-4 14:43:55

吴师傅好样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37年间,他放映电影上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