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禁≠失能,盆底肌康复训练让患者重拾尊严
“我这2个月来不知道怎么了,内裤上总是有粪水,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流出来的,也根本控制不了。”近日,58岁的王女士(化名)因大便失禁来县第二医院盆底康复门诊就诊。接诊医生蒋林齐详细了解王女士的病史,为她进行了体格检查,最终诊断为粪失禁。“粪失禁的主要症状就是不自主排便,一开始只是少量渗漏,最后可能会完全失控。也可能出现肛门瘙痒、疼痛、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病人很容易产生焦虑、社交回避、抑郁等心理问题。”蒋林齐介绍,肛门肌力分级总共分为0-5级,级别越高说明肌肉收缩能力越好,而王女士的肛门肌力只有1级,只能微弱收缩,无法产生有效的压力,从而出现粪失禁的情况。
蒋医生表示,粪失禁的病因主要包括分娩、肛门手术、外伤导致的括约肌或盆底肌损伤,还有神经系统病变,肠道功能异常,年龄相关的退化、药物或代谢因素以及认知障碍、心理因素、行为习惯异常等功能性因素。
根据王女士的评估结果,蒋林齐医生为她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方案,每2-3天进行一次电刺激及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不断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训练方案。“我做了4次以后就发现失禁情况好转了,做了9次以后就只是在劳累或者使劲的时候偶尔会出现失禁。做了13次左右就没有再漏过粪水了。”王女士非常激动,“真的太感谢蒋医生团队了,不仅治好了我的病,而且她们非常有耐心,每次治疗都陪着我,给我专业的指导、鼓励我。”
针对粪失禁的预防,蒋医生表示,产后需要及时修复盆底肌的损伤,慢性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神经评估、避免滥用泻药和抗生素、规律运动、均衡饮食等,这些都能起到预防作用。特别是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多次分娩的女性等,要定期肛肠检查。一旦出现粪失禁,需要全面评估盆底功能,结合病因、严重程度及患者的意愿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系统管理,多数患者症状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来源:今日宁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