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这种地形搞环线真的有用吗?三门湾腹地应该建一条快速路到鄞州,承接鄞州、北仑的产业转移和外溢。快速路两边都是山区丘陵,也不用担心会被奉化截胡了。:lol
兴海路旁这么多小区,造高架的话噪音怎么处理
浙江区县2、3、4名都在围绕宁波港这一圈,江北+镇海组团也能入围第7,说明港口对经济带动的重要性。
都连接兴海路,绕城高架必须要提上进程了。
正义的化身
宁海能把奉化机场路高架,延伸到西店连接g228就不错了,还想兴海路建高架就宁海现在的体量不可能获批的
铁蛋 发表于 2025-10-24 18:12
宁海这种地形搞环线真的有用吗?三门湾腹地应该建一条快速路到鄞州,承接鄞州、北仑的产业转移和外溢。快速 ...
北仑鄞州产业外溢到象山了。宁海没接着。
越界东南 发表于 2025-10-28 19:46
北仑鄞州产业外溢到象山了。宁海没接着。
城区土地收储成本这么高,怎么接?下面乡镇配套设施拖后腿,怎么接?
宁东新城(茶院、力洋片区)强化甬东互联互通与承接产业外溢发展报告
一、引言
宁东新城作为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的核心战略支点,涵盖茶院、力洋等关键片区,依托“一核二轴、三片六园”的空间框架,定位为承接产业转移、融合居住商贸功能的经济增长极。当前,北仑作为临港工业核心区、鄞州作为高端制造与科创集聚区,受土地资源约束、产能优化需求驱动,产业外溢态势显著。而宁东新城与两地的交通联系仍存短板,产业承接精准度不足。本报告聚焦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互联互通强化路径及产业承接体系构建,为宁东新城融入甬东产业格局提供系统方案。
二、现状基础与核心问题诊断
(一)发展基础
1. 空间与定位优势:属全国海湾经济综合试验区组成部分,规划总面积涵盖茶院、力洋及长街、前横等板块,下洋涂新兴产业示范区等载体为承接产业转移预留充足空间。
2. 区域产业衔接潜力:宁海本土拥有得力、亚东、日升等龙头企业,工业基础扎实,可与北仑临港制造、鄞州高端装备产业形成配套协同。
3. 初步规划支撑:已明确“三片六园”产业布局框架,着力培育科研商贸服务功能,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二)核心问题
1. 交通互联互通不足:缺乏直达北仑、鄞州的快速通道,依赖普通公路导致物流时效低、成本高,与宁波市区快速路网衔接存在断层。
2. 产业承接靶向性不强:未针对北仑模具、临港装备及鄞州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的外溢特点形成精准承接方向,产业链配套能力薄弱。
3. 要素保障与服务滞后:高端人才储备、生产性服务业配套不足,与外溢企业对要素环境的需求存在差距。
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构建“内畅外联”甬东通道网络
(一)主干快速路:打通直达核心区动脉
1. 规划宁东-鄞州快速通道:西起宁东新城茶院片区核心区,经力洋镇向北衔接宁海东部滨海公路,延伸对接鄞州环城南路东延工程终点(北仑富春江立交)。采用“高架快速路+地面辅道”形式,设计时速80公里,全长约45公里,串联甬台温高速复线与沈海高速,实现宁东新城至鄞州核心区40分钟直达、至北仑临港片区50分钟通达。
2. 升级区域联络干线:拓宽改造茶院至西店段公路,提升至一级公路标准,衔接北仑春晓片区;新建力洋至象山港大桥连接线,融入宁波东部沿海交通走廊,强化与北仑港口物流体系的衔接。
(二)轨道交通:融入市域轨道网络
1. 谋划市域铁路宁东支线:争取将宁波轨道交通7号线(规划延伸至北仑)进一步南延,设茶院站、力洋站,接入宁东新城核心产业区。线路全长约3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实现与鄞州、北仑轨道交通网的无缝换乘,满足企业通勤与要素流动需求。
2. 建设产业园区轻轨接驳线:在新城内部规划环状轻轨支线,串联下洋涂新兴产业示范区、茶院科创园、力洋制造园三大核心载体,对接市域铁路站点,构建“对外快联、对内畅通”的轨道体系。
(三)物流与配套设施:完善交通服务功能
1. 打造宁东综合物流枢纽:在力洋片区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现代化物流园,配套集装箱堆场、冷链仓储、智能分拨中心,开通至北仑港、鄞州空港的定点班列,依托快速通道实现“货物当日达”。
2. 布局交通服务节点:在茶院片区设置高速互通出入口,衔接甬台温高速复线;建设综合交通服务中心,整合公交、物流、维修等功能,配备至北仑、鄞州的企业通勤班车。
四、强化互联互通的实施路径
(一)协同推进跨区域交通项目
1. 建立三方联动机制:联合北仑、鄞州交通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宁东快速通道纳入宁波市级交通规划,争取与环城南路东延工程同步推进前期工作,实现技术标准、建设时序衔接。
2. 创新投融资模式:采用“市级统筹+三地共建”模式筹集建设资金,积极申报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专项补助,降低地方财政压力。
(二)优化运输服务与管理
1. 开通产业物流专线:与北仑港务集团、鄞州物流企业合作,开通“宁东新城-北仑港口”“宁东新城-鄞州工业园区”每日物流专线,实行“点对点”直达运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30%以上。
2. 实现交通信息共享:接入宁波智慧交通平台,打通三地路况、物流信息、停车场等数据壁垒,为企业提供实时路径规划、货物追踪等服务。
五、产业承接体系构建:精准对接甬东外溢需求
(一)明确重点承接方向
1. 临港装备配套产业:依托北仑临港制造产业外溢,在力洋制造园重点承接船舶零部件、港口机械配件等生产环节,与本地日升等企业形成配套,打造临港装备配套产业集群。
2. 高端模具与电子信息:对接鄞州模具产业优势,在茶院科创园布局精密模具、模具材料研发生产项目,承接鄞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元器件制造环节,建设“研发在鄞州、制造在宁东”的分工体系。
3. 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利用下洋涂新兴产业示范区空间优势,承接北仑石化产业的下游精细化工、高性能材料环节,发展绿色环保型新材料产业,避免低端产能导入。
(二)搭建承接载体与平台
1. 升级核心产业园区:按照“北仑标准、鄞州品质”改造提升三大园区,建设30万方标准化厂房,配备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针对外溢企业推出“拎包入驻”套餐,缩短投产周期。
2. 共建“飞地经济”园区:与鄞州、北仑合作在宁东新城设立“产业飞地”,由对方负责招商引资,宁东提供土地与配套,实行税收分成、指标共享,重点引入两地龙头企业的配套项目。
(三)强化政策与要素保障
1. 出台专项承接政策:制定《宁东新城承接甬东产业转移扶持办法》,对转移企业给予土地出让金减免、设备补贴(最高500万元)、研发奖励等支持;设立1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投资产业链核心项目。
2. 优化人才与服务供给:实施“甬东人才引育计划”,与鄞州、北仑高校合作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给予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建立“一对一”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全程代办工商、税务、审批等手续。
六、风险防范与保障措施
(一)生态环境保护
严格落实海湾经济试验区生态管控要求,在交通项目建设中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物流园与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废气净化设施,确保承接产业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二)避免同质化竞争
加强与宁海其他片区及象山、奉化的产业协同,重点聚焦临港配套、精密制造等细分领域,与周边区域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提升对甬东外溢产业的吸引力。
(三)建立成效评估机制
每季度与北仑、鄞州开展产业承接对接会,跟踪项目落地进度;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交通互联互通效率与产业承接质量,动态优化政策与规划。
七、结论
宁东新城(茶院、力洋片区)增强与北仑、鄞州的互联互通,核心在于构建“快速路+轨道+物流”的立体交通网络,关键在于精准对接两地产业外溢需求。通过规划建设直达快速通道、融入市域轨道体系、打造专业化承接载体,可有效破解交通瓶颈,强化产业协同。未来需以跨区域协同为抓手,以政策创新为支撑,将宁东新城打造成为甬东产业梯度转移的示范平台,助力宁波南部滨海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豆包还是很牛逼的,知道宁东新城和鄞州北仑等甬东地区缺一条快速路。: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