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xb1980 发表于 2010-11-22 15:06:59

伍山石窟游征文专版


伍山石窟游征文专版

http://www.nhnews.com.cn   宁海新闻网  2010年10月17日 19:55



http://www.nhnews.com.cn/gb/nhnews/gxly/biji/images/00059400.jpg潘吉/摄从来佳景似佳人    ●娄美琴  一张张图片,一篇篇美文,加上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一个风姿绰约的南国佳人在我梦中几回回的招手,真的使人忍不住了,赶在“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我赶去伍山石窟与这位“千年佳人”有了一个春天的约会。
  那也是长假中最晴美的一天,清风艳阳中,佳人穿着最朴素的衣裙迎接着我们,从“醴泉”开始到“长亭怀古”,她的肌肤始终罩着一身麻色,伴着简洁而均匀的横线条纹路,应和着时尚的美学理念,使我怀念起外婆送给母亲的一件陪嫁衣裙,那是外婆用手指捻出来的一根根纱线在家庭织布机上织成的土布,由于摒弃了一切复杂的细节,使老照片上年轻的母亲显得清丽脱俗,平易亲和。今天,石窟佳人以她简练而完美的线条呈现着与世无争的美丽,我顿时有了一种深深沉醉的好感。她似乎不喜欢浓重而华丽的化妆,你看“半壁江山”的沿山小径,一簇簇淡雅的山花,一丛丛摇曳的清竹,竟将她的风姿修饰得清新而矜持。偶尔险处的几条石栏,正似她美目上的秀眉,恰到好处,在不夸张、不暧昧的感觉里,你一定会领略到佳人“裸妆”所赋予的那种清爽、自然的幽雅魅力。
  也许是一直在尘世间追逐时代潮流使自己的心灵受累了太久,与她相处片刻,就会感到那种彻心的纯净和自在,不论是“琼台问天”的一线阳光,还是“重门秀水”的一潭柔波,都能令我忆起儿时与小伙伴在白溪水中捉鱼嬉戏,在前门山上捕鸟采笋的快乐时光,刹那间,办公室里的单调负累,城区街道的喧嚣燥热都被驱赶远去,心灵像被沧浪之水涤尽尘垢,变得异常的轻盈洁净起来。
  据说,佳人诞生于宋代,造就于一干庶民百姓的手中,她是当年石匠们出于生存需要而不懈开凿取石的产物,所以,她的美丽来自民间的灵感,更反映了我们祖先取石技法的炉火纯青。我还想,宋代的佳人还应该赋予她特别的神情或含义,她不似商朝妲己那样被人诅咒,不像春秋时期的西施那样忍辱负重,也没有唐朝杨贵妃般的张扬跋扈。她一味的似居家女子的平常,内敛,简洁,没有敦煌的拥有壁画几千米的华丽排场,也没有龙门石窟坐列彩塑几千尊的宏大气势,所以,她少了被盗凿狼藉的风险,也不怕几百年的风化水蚀,单是为了爱,就可以终生守候在沧海明月间,而且始终那么从容自信。试看“闲庭曲径”,似乎她的三寸金莲之步履从没有紧张过,掬一把“瑶池秀水”,可感佳人的忠贞之心从不曾波澜过。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她缺乏激情和浪漫,要不,“龙吟瀑”为何至今还在为爱情而缠绵不休?“青云梯”又承载着佳人的多少爱情美梦?
    游移间,一个年轻的母亲搂着一个婴儿经过了我身边,那孩子胖胖的脸上镶嵌着一双天真无邪的亮眼睛,正在母亲的肩头好奇地探望着四周,这位母亲告诉我他只有四个月,但已能感知美丽了。我感激地看着这位母亲,霎时,佳人的形象在这位母亲和孩子中叠化了:纯真,恬静,安详,温柔,这就是您———伍山石窟,我心中永远的佳人! 不仅仅是惊奇    ●楠木  说起伍山石窟,其实早在读高中时便见识过。那时学校举行拉练野营,徒步去象山石浦,途经伍山石窟。那时,除了惊奇还是惊奇,你瞧啊:那么大的山头,硬生生地就被掏空了,里面可以做戏,可以住人;那么巍峨的崖岩,就像被斧子劈了一样,这样崔嵬,这样崭齐,从上面望下去,一阵眩晕,从窟底,直达人的脑门……
  但那时,除了惊奇,还是惊奇……
  后来,也在同学的陪同下,目睹了打宕采石的过程。是一个盛夏吧,天上艳阳高照,地处海边的伍山一带,更是骄阳灼人;但在石窟内,却凉风习习,幽爽宜人。在一个半篮球场那么大的地方,石匠们光着膀子,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挥锤如流星。他们先沿着宕面的四壁,把四周凿悬了;然后按石板的大小,把半个篮球场大的宕面切成一块一块。他们用一种叫“麻雀”的錾凿工具,密密麻麻地锲入,直到把整个宕面都锲得悬浮起来,锤之有一种空落的声音……
  这时,石工们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起板,这个字就是“撕”;说,这时的石板就可以一张张撕下来了。
  仿佛这石宕是用纸一样的东西一层一层叠起来的,什么时候要用了,就去撕一张下来吧。
  一个“撕”字,把这神奇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那时,除了惊奇,还是惊奇……
  今天,有人把这种惊奇具体化了,人文化了,诗化了,瞧:长亭怀古、半壁江山、剑门雄风、石泄龙吟、石破天惊、曲径通幽、重门秀水、琼台问天、禺谷追日、沧海桑田等等,使这千年石窟除了惊奇之外,更具有了一种历史魅力,人文魅力,诗意魅力……
  现在重访伍山石窟,其感受自然迥于过去那种单纯的惊奇了:站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位智者,呈现在你的面前的是广博、深邃、玄秘、幽雅……石宕忆
    ●思原
  近几年,也许是我县开游节宣传力度加大,也许是伍山石窟被开发成旅游区的缘故,“长街石宕”、“伍山石窟”频频见于报端。作为长街镇伍山人,笔者也来凑个热闹,谈谈石宕。
  伍山有很多很多的石宕,已开发供人游览的只是少数的一部分。记得约50年前,在老师的带领下,我戴着红领巾和同学们一起去过当时伍山最有名气的方宕。方宕在道士岩村旁不高的山上,是一群石宕的总称。其中一口宕的底平平的,方方的,凸出地面,很像一个大戏台,台上放着用岩石打成的桌子和凳子。桌子只有中间一条腿,凳子,倒很像乐器中的鼓,几只笨重的“鼓”放在石桌的四周,特别引人注目,桌面和凳面磨得非常光滑,手摸上去,没有粗糙的感觉。以前乡村交通条件很差,只有一条小路可通方宕,这个“戏台”就是附近一带人们最好的休闲之地了,人们有空都会来坐坐。这里冬暖夏凉。上世纪60年代的夏秋季节,邻村生产队社员到附近一带地里劳动时,集体的中饭会送到这里吃。不管宕外多么炎热,这里中午晒不到太阳,各个宕口凉风习习,甚至还有些寒意,汗流浃背的人们一到这里,犹如走进现在的空调房间。那时的农村还没通上电,更没见过冰箱。我们村有一养蜂人,夏天生产的蜂王浆要变质,他灵机一动,把装有王浆的瓶子放进石宕冰凉的深水中,方宕成了一个保鲜大冰柜。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方宕的岩石质地好、板面光而出了名,再加上该地靠近松岙港,船只运输方便。1968年秋天,许多外村人开始到道士岩村的山上采石,方宕首当其冲,一年又一年,整个石宕群随着隆隆的采石放炮声永远消失了。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月兰村的山上还见过几次打宕。打宕即打石板,全用手工操作,没有机械可以代替。打宕工人用的主要工具是小锤、錾、大锤和“麻雀”。他们一般都是清晨出门,先用一尺左右长的錾和拳头般大的小锤按石板边的纹路在宕底打出一排排小洞;石壁四周的洞较密,中间的洞较疏。当小洞达到一定的深度和要求时,就改用大锤和“麻雀”了。大锤有两种,一种像水牛角,两头弯,用硬木装的柄,很沉,需要时才用它;另一种就是现在打石头常用的那种,毛竹片装的软柄,比较灵活。“麻雀”又叫“藏子”,是一种小钢钻,大概它真像麻雀般大小,而由此得名。众多的“麻雀”被分别排在一个个打好的小洞里,打宕工人们挥动着大锤,发出“哼唷、哼唷”的喊声,用力轮流敲打着它们,让它们斜着向下往岩体深入。时间一长,一张张石板就会裂开,慢慢离开岩体,这样一层石板就打成了。接下来扛运石板的任务就由另外的搬运工人来完成。如此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一口口石宕就越来越深,有的甚至看不见底。
  也有人说,伍山只有五座山,其实不然。伍山究竟因何起名,笔者无法查考;但山,十多个村,村村都有。奇怪的是,所有的山都有岩石,但只有松岙港以南的山可以打宕。早在20多年前,伍山北部的伍家屿村有两位村民想合伙开宕。他们请来打宕师傅,忙碌了好几天,只打出一堆废品,前功尽弃而告终。直至今天,伍山松岙港以北的山也没有一口石宕,几百年前的古石宕和后来开采的新石宕全都分布在伍山南部。
  也许石板的用处越来越少,正在被淘汰,也许伍山可打石板的山快被打完了,前年,最后一口石板宕宣布停产。宁海唯一生产石板的故乡———伍山,只留下许许多多、深深浅浅的石宕,成为风景,成为历史。 伍山钩沉
    ●童章回
  从宁波出发1小时到宁海,再从宁海出发仅半个小时就到伍山石窟了。这座紧靠海边的石窟群,东南分别隔岳井洋和蛇蟠洋,与象山和三门相望。一进景区大门,就见“不周神山”四个大字。“不周山下红旗乱”,这是毛泽东的诗句,为何此处称它为不周山呢?
  不周山典出《淮南子·天文训》,原文为:“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按此说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为共工怒触不周山之故。伍山地处天涯海角,确能引发你“天柱折,地维绝”的联想。 徐霞客在《江源考》中把连接世界最高峰———珠峰和环球最广之洋———太平洋的巨脉称为“南龙”大脉,伍山就是珠峰经昆仑山脉、青藏高原、湖广、闽浙入海的南龙东首天台山脉伸入三门湾的一个支脉,由道士岩、塘岸头、下长山、缆头山、三角塘等5座高约百米的小山组成,古称圆屿,因宋代淳熙年间(1174—1189)伍氏入住,就称作伍山了。
  为何要到这个山陬海隅来开山取石?石头又到何处去了?宋代储国秀(端平二年进士)的《宁海县赋》写道:“矿石锢于蛇蟠之丘,石首发于洋山之屿,工师钻坚而脔分,舟人冒险而渔取。磨砻磉砌,以供百家之常需,胶膘鱐鲭,以通四方之贩贾,此虽方物之所宜,抑亦他邦之鲜伍。”原来渔石文化是今三门湾一带的主要文化特色。石首就是黄鱼,因头盖骨内有两块坚如石的白骨称石首鱼,鲜鱼和鱼胶、鱼鲞是渔民的主产品。而做磨、砻等用具及石板、石磉等建材是又一大宗物产。三门湾地区有伍山石窟、蛇蟠岛石窟、前方头石窟三处,犹以蛇蟠岛石窟最大,以蛇蟠石最著名,前方头石窟在一市镇,规模较小,而石质数伍山石最坚硬。古代石器、陶器和铁、木器并用,石材就是主要建筑用材之一,还是脱粒磨粉的主工具。这些石材销往何方?《宁海县赋》讲到航海业时写道“其海则停纳万流,宗长四渎,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乌奇,通鸭绿,睎日本,睇阳谷。”即宁海不仅同今宁波、绍兴地区和温州、福建等地经贸往来密切,还同朝鲜、日本有船队往来。据《宋史·日本传》记载和日本友人村上博优等老先生共同考证,郑仁德、陈仁爽、徐仁满、周文裔等均是宁海与日本间船队的主舵,宁海最早的进士周弁(1021—1093)之父周良史就死在去日本途中,8年后家里才知凶讯。船队的主要集结地为今长街的西岙、一市的东岙和城区的水车及白峤,而车岙港畔的西岙为郑氏、陈氏、周氏聚居地,传说宋代车岙港船桅林立,村内街上光铁匠铺就达36家,船队出入必经伍山石窟。可想而知,宋代伍山、蛇蟠一带就有一定规模的石材开发队伍。又据村上先生近年考证,日本的陶瓷濑户烧是南宋时公元1223—1227年,陶祖加藤景正随道元禅师(日本胃洞宗始祖)来天台山、雁苍山、大梅山、天童山求法时学去技艺,回国后创立,此前日本陶瓷多为从大宋运去。日本各地有很多蛇蟠石等从中国运去的石材,由此可知中日船队的主要产品是陶瓷和石材,船队漂洋过海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石材等重物“压舱”是船民的共识。“季夏解台州之缆,孟秋达本国之郊”是郑仁德北宋时(公元985年)送首部《大藏经》和首尊释迦牟尼佛像与日僧奝然去日本的真实记载。而本地宁波、慈溪、余姚等地建房用的石板、石条、石门窗,多为宁海伍山、蛇蟠的石窟出产。

cxb1980 发表于 2010-11-27 15:27:20

写的怎么样

枫竹 发表于 2010-11-27 21:07:30

自愧不如!

cxb1980 发表于 2010-12-13 16:27:48

你也有这么好的

枫竹 发表于 2010-12-25 20:25:23

愧不敢当!
顶一下你的帖子。
节日快乐!

cxb1980 发表于 2011-3-12 09:07:59

:D

人民路 发表于 2011-6-9 18:59:34

:victory:

乖乖小帅 发表于 2011-6-17 17:28:27

{:6_28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伍山石窟游征文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