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春天里》的误读
本帖最后由 众惠电子 于 2010-11-30 10:09 编辑{:6_287:}
一首翻唱的《春天里》迅速起红网络,两个一无所的的农民工,纵情高歌的样子以及质朴、真实的嗓音,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急速找到了亲近感,进而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原唱汪峰的名星效应竟然比不上俩农民哥工们纵情高歌造成轰动,这只不过是一次误读,甚至是群体性误读。
《春天里》是因痛苦而怀旧,而引起群体和共鸣,现实社会,几乎所有15岁以上的人都可能是痛苦的,并因痛苦而怀旧。但是,怀旧的起源是痛苦,但痛苦的起源是不尽相同的。
《春天里》词的原意展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过去虽然是社会上的失败者,没有财富和地位,没有爱情和爱人,但能够“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这是无比美好的精神自由,是不被任何精神囚笼束缚的时代。然而当作词者人生活得成功之后,反而要逼迫自己服从数之不尽的令人痛苦的社会规则,以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对亲人的关爱。这才是最痛苦的,因为那种用粗糙的艺术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精神自由,反而因“成功”而永远失去了。然而经过的这俩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工纵情演绎,味道就不一样了,我个人的认为这更是一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和一种呐喊,要不怎么有这种群体轰动呢!
“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她,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没有情人节,也没有礼物;没有我那可爱的小公主”,这是《春天里》的描述,这只是汪峰类似的那群人,历经多年的拼杀,终于有钱了,有房了,有家了,却发现没有了青春,更没有了快乐,于是,他们开始追忆自己尚且处于无产阶级时期的那份年轻且简单的快乐。
至于当今的底层的无产者,不论是青年、中年及老年,他们也痛苦,但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自于——没有钱、没有房、没有家。真情实感的精神自由,也许只一种奢谈。这俩农民哥工们只有纵情高歌无奈地唱着《春天里》的呐喊!
可悲的是大部分人只把他们当成一种因痛苦而怀旧的歌谣。
唯一可喜的是因为《春天里》的误读,让人关注了一下社会最底的无产阶层。但是我如果真如词中所说“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将又是一种什么样情景呢?
两种阶层,两种不同的生活。中产阶层,失去了美好的精神自由。无产阶层呢,却在生存的最底层挣扎着。
有钱,有房`,有家,只是最底层无产阶层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我们其中的大部人却要为之奋斗一生。我们为之挣扎,不惜卖掉了儿时的梦想。
我们如同路边的野草,在践踏、生存、生活、梦想不中屈不饶的生长,感谢《春天里》的误读,让大众了解了一下我们。 本帖最后由 众惠电子 于 2010-12-24 10:03 编辑
狗屎版主,你的原创呢!占着茅坑不拉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