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客服电话:0574-65520000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乡村往事

[司考]2012年法理学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础阶段讲义(白斌)

[复制链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三、法适用的一般原理
(一)法适用的目标
最直接的目标是获得一个合理的法律决定。在法治社会,所谓合理的法律决定就是指具有可预测性(形式法治的要求)和正当性(实质法治的要求)的法律决定。
1、可预测性:尽可能地避免武断和恣意。要求裁判者将法律决定建立在既存的一般性法律规范的基础上,并按照一定的方法——推理规则和解释方法——适用法律规范。
2、正当性:按照实质价值或某些道德考量,法律决定是正当的或正确的。
3、可预测性和正当性的关系:二者存在紧张关系,实现了可预测性的法律决定可能与特定国家的法秩序所承认的实质价值或道德相背离,而具有正当性的法律决定却可能违背可预测性。这种紧张关系是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之间紧张关系的一种体现。但从整体法治来看,必然要求裁判者在二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协调。但对特定时间段内的特定国家的法律人来说,可预测性具有初步的优先性。
(二)法适用的步骤
整体来说,法的适用过程在形式上是逻辑三段论推理过程,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具体而言,则是首先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选择和确定与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作为标准,从前提中推动出结论。
【注意】1、三个步骤并非各自独立、严格区分,而是相互转换、交错,存在一种目光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来回穿梭的现象:必须把生活事实转化为“法律事实”;
2、选择法律规范必须以整体的法律体系为基础,从中选择一个与确定的案件事实相切合的法律规范;
3、通过法律解释,弥合一般与个别之间的缝隙,解决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所以,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基础。
(三)法律证成
1、法律适用的过程,无论是大前提还是小前提,都是用来向法律决定提供支持程度不同的理由,所以,它也就是一个法律证成的过程。
2、从法律证成的角度看,法律决定的合理性取决于两个方面:(1)外部证成:证明推理前提是合理的、正当的;(2)内部征成:法律决定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从前提中推导出来的。内部证成只保证结论从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但对前提的正当性没有保障;外部证成保证内部证成的前提正当。
3、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的关系
A、外部证成和内部证成都是一个三段论的过程:外部证成把一个新的三段论附加在证据链条中,这个新的三段论是用来支持内部证成的前提的;
B、外部证成的新的三段论本身也要符合逻辑推理的规则,因此也必然涉及内部证成。
C、内部证成不仅包括通常所谓的法律规范、案件事实与法律决定之间的推理规则,也包括确立前提本身所要遵循的推理规则。
【举例】“臣闻:君仁则臣直。今任座直。则知君之仁也。”内部证成有瑕疵,外部证成也存在困难。
【真题】关于法律论证中外部证成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10-1-54)
A.外部证成是对内部证成中所使用的前提本身之合理性的证成
B.外部证成是法官在审判中根据法条直接推导出判决结论的过程
C.外部证成与案件事实的法律认定无关
D.外部证成本身也是一个推理过程
【真题】贾律师在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辩护意见中写到:“首先,被告人刘某只是为了满足其上网玩耍的欲望,实施了秘密窃取少量财物的行为,主观恶性不大;其次,本省盗窃罪的追诉限额为800元,而被告所窃财产评估价值仅为1,050元,社会危害性较小;再次,被告人刘某仅从这次盗窃中分得200元,收益较少。故被告人刘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小,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关于该意见,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10-1-55)
A、辩护意见既运用了价值判断,也运用了事实判断;
B、“被告人刘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小,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属于事实判断;
C、“本省盗窃罪的追诉限额为800元,而被告所窃取财产评估价值仅为1050元”,属于价值判断
D、辩护意见中的“只是”、“仅为”、“仅从”这类词汇,属于法律概念
【真题】关于法的适用与法律论证,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09-1-56)
A.法的适用所处理的问题,既包括法律事实问题也包括法律规范问题,还包括法律语言问题
B.法的适用通常采用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
C.法的适用只要有外部证成即可,毋需内部证成
D.法律论证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与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没有关系
【真题】周某半夜驾车出游时发生交通事故致行人鲁某重伤残疾,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起诉周某。法院开庭,公诉人和辩护人就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质证,就法的适用展开辩论。法庭经过庭审查实,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宣判其无罪释放。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09-1-92)
 A.法院审理案件目的在于获得正确的法律判决,该判决应当在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具有可预测性,还应当在内容上符合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具有正当性
 B.在本案中,检察院使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
 C.法院在庭审中认定交通事故致鲁某重伤残疾并非因周某行为引起,这主要解决的是事实问题
 D.法庭主持的调查和法庭辩论活动,从法律推理的角度讲,是在为演绎推理确定大小前提
【真题】关于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08-1-52)
A.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和外部证成之间的区别表现为,内部证成是针对案件事实问题进行的论证,外部证成是针对法律规范问题进行的论证
B.无论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都不解决法律决定的前提是否正确的问题
C.内部证成主要使用演绎方法,外部证成主要使用归纳方法
D.无论内部证成还是外部证成都离不开支持性理由和推理规则
【真题】关于法定继承,《继承法》第10条规定,“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七条第三款规定,“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甲作为法定继承人,被乙告上法庭,声称甲虐待被继承人,不应享有继承权。本案审理法官查明甲虐待行为未达到情节严重,依法驳回乙的诉讼请求。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08延-1-3)
A.本案体现了法律的可诉性
B.“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规定是本案审理法官推理的大前提之一
C.“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这样的规定不是法律规范
D.《继承法》第十条和第七条第三款均可作为法律论证中的内部证成的支持性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四、法律推理
1、法律推理的特点
(1)以法律以及法学中的理由为基础。→独特的法律原理与解释方法。
2)要受现行法律的约束。→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都可以成为推理的理由。
3)法律推理是一种为行为规范或特定行为正确与否的判断寻找正当理由的过程,不同于为了发现真相或真理的自然科学推理。
2、法律推理的种类
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类比推理
设证推理
从一般到个别
从个别到一般
从个别到个别
逆推
经典方法是三段论。
S→P
RS
R→P
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必定为真。
如果前提为真,结论比较可能为真(或然性)
推论规则:
(1)被考察对象的数量要尽可能多;
(2)被考察对象的范围要尽可能广;
(3)被考察对象之间的差异要尽可能地大。
根据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性,推出他们在另一些属性上的相似性。
A(a,b,c,d)
B(a,b,c)
B(d)
1)确认哪些是重要的案情;
2)类比推论的可接受性与被分析情况的数量成正比;
3)可接受性依赖于正相似与负相似的数量。
从所有能解释结论的假设中优先选择一种。
1)推论人必须形成一些假定背景以及相关的感性事实,即具有待解释的现象所属领域的知识;(2)推论人尽可能将待解释现象的理论上所有可能的原因寻找出来;(3)推论人尽可能使推论结论与待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关系。
【真题】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关于交警部门的推车前行不属于“酒驾”的解释,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2011-1-90)
  A.属于司法解释          B.属于行政解释
  C.直接运用了类比推理    D.运用了演绎推理
【真题】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05-1-2)
  A.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真题】某地电缆受到破坏,大面积停电3小时,后查知为邢某偷割电缆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诉,理由是自己偷割电缆变卖所得仅50元钱,顶多属于“小偷小摸”行为。二审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维持原判。对此,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05-1-5)
  A.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B.《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主要运用了“演绎推理”
  D.邢某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真题】小丽是陈某的养女,在22岁时准备与其结识半年的男朋友结婚。陈某以小丽岁数小、与男朋友认识时间太短等为由,不同意两人结婚,并禁止他们来往。从此,陈某只要发现小丽与男朋友来往,就对她拳脚相加,而且不允许她周末外出。小丽忍无可忍,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该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257条第1款的规定(即“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判处陈某拘役2个月。根据该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6-1-55)
  A.法院所引用的刑法条款所规定的内容属于任意性法律规则
  B.该刑法条款对小丽的起诉行为起到了一种确定性的指引作用
  C.法院在该案件中适用的法律推理属于演绎推理
  D.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不需要运用价值导引的思考方式
【真题】杨某是某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处长,为某承包商承建的某段高速公路立交桥绿化工程结算问题向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打招呼,使该承包商顺利地拿到了工程款,然后收受了该承包商的10万人民币。一审法院依据上述事实认为杨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385条的规定,构成受贿罪,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0年。杨某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杨某的上述行为不构成受贿罪,撤销一审判决,宣告杨某无罪。理由是,该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其人、财、物均归该省所管辖的某市的人民政府管理,因此,该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与该工程建设指挥部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领导关系。另外,该承包商的工程结算款不属于不正当利益,杨某的行为不具备“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受贿罪要件。关于法院在法律适用中所运用的法律推理,下列何种说法是不正确的?(06-1-91)
  A.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B.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类比推理
  C.一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演绎推理
  D.二审法院运用的是一种辩证推理
【真题】某法院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是下列哪一种推理?(08延-1-2)
  A.类比法律推理     B.归纳法律推理
  C.演绎法律推理     D.设证法律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五、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是指特定主体对法律规定之意义的说明与阐述。法律解释的特点包括:
(1)解释的对象是法律文本及其附随情况(制定时的背景);
(2)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确定某一法律规定对于某一特定案件事实是否有意义
(3)具有价值取向性:存在价值判断和价值抉择
(4)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整体只有通过理解部分才能得到理解、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
2、法律解释的种类(主体和效力的不同)
1正式解释(法定解释、有权解释):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做出的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具体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2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无权解释):由学者或其他个人及组织对法律规定所做的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解释。不被作为执行法律的依据。
【注意】在我国,行政执法人员或者处理具体案件的法官、检察官在日常执法、司法过程中所作的解释属于非正式解释。
3、法律解释的方法(约定俗成的)
文义解释(语法、文法、文理解释)
立法者的目的解释(主观目的解释)
历史解释
比较解释
体系解释(逻辑、系统解释)
客观目的解释
证成对象:语言的使用方式或规则的有效性
特点:将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而不顾及根据语言解释出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
主观目的是立法者当时立法的意图
证成对象:立法者的目的或意图
证据:以一定的立法资料为根据
依据正在讨论的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证成对象:历史事实及其与现实情形的差异,过去实施的解决方案导致的后果不符合社会道德标准。
利用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对某个法律规定进行解释。
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证成对象:无矛盾
客观目的是法律自身的目的,即内在于法律的目的
4、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1)文义解释和立法者目的解释使解释者严格受制于制定法,保证法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2)历史解释和比较解释容许解释者参酌历史的经验和国外的经验。
(3)体系解释有助于某国法秩序避免矛盾,保障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4)客观目的解释使法律决定与特定社会的伦理与道德要求意志,保证其正当性。
★各种解释方法分别指出了在法律解释中需要考虑的不同因素,这些因素的重要性的不同认定会导致解释结论的不同,最终导致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故而需确立解释方法的位阶关系:
(5)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立法者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客观目的解释。
【注意】法律解释方法的顺序并非绝对的,即这种优先性关系是可以被推翻的。但是,法律人在推翻上述位阶所确定的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先性关系时,必须要充分地予以论证,即只有存在更强的理由的情况下,法律人才可以推翻这些优先性关系。
5、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一元多级)
(1)一元: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A、解释法律的情形: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b、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B、要求解释:(六个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通过,由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该法律解释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2)多级: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外,还存在者其他类型的法定法律解释
A、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院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检解释。
★两高解释有原则性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B、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应用法律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C、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级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真题】法律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不同的法律解释其效力也不相同。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况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的权限范围?(02-1-36)
  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涵义的
  B.法律规定业已修正需要重新定义其相关内容的
  C.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D.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
【真题】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05-1-7)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真题】《刑法》第263条规定,持枪抢劫是抢劫罪的加重理由,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冯某抢劫了某出租车司机的钱财。法院在审理过程中确认,冯某抢劫时使用的是仿真手枪,因此,法官在对冯某如何量刑上发生了争议。法官甲认为,持仿真手枪抢劫系本条款规定的持枪抢劫,而且立法者的立法意图也应是这样。因为如果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不将仿真手枪包括在枪之内,就会在该条款作出例外规定。法官乙认为,持仿真手枪抢劫不是本条款规定的持枪抢劫,而且立法者的意图并不是法律本身的目的;刑法之所以将持枪抢劫规定为抢劫罪的加重事由,是因为这种抢劫可能造成他人伤亡因而其危害性大,而持仿真手枪抢劫不可能造成他人伤亡,因而其危害性并不大。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6-1-56)
  A.法官甲对《刑法》第263条规定的解释是一种体系解释
  B.法官乙对《刑法》第263条规定的解释是一种目的解释
  C.法官对仿真手枪是不是枪的判断是一种纯粹的事实判断
  D.法官的争议说明:法律条文中所规定的“词”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根据案件事实通过“解释学循环”来确定其意义
【真题】2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正,增加了“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的规定,但没有对“性骚扰”予以具体界定。2007年4月,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规定“禁止以语言、文字、电子信息、肢体等形式对妇女实行骚扰”。关于该《办法》,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
 A.《办法》对构成“性骚扰”具体行为所作的界定,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解释
 B.《办法》属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下位法,按照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其效力较低
 C.《办法》属于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D.《办法》对“性骚扰”进行了体系解释
【真题】关于法律语言、法律适用、法律条文和法律渊源,下列哪一选项不成立?(07-1-6)
A.法律语言具有开放性,因此法律没有确定性
B.法律适用并不是适用法律条文自身的语词,而是适用法律条文所表达的意义
C.法律适用的过程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过程,而有法律适用者的价值判断
D.社会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可以支持对法律所作的解释
【真题】某日,陈某因生活琐事将肖某打伤。当地公安局询问了双方和现场目击者并做了笔录,但未做处理。两年后,该公安局对陈某做出了拘留10日的处罚。陈某申诉,上一级公安局维持了原处罚决定。陈某提起诉讼。法官甲认为该公安局违反了《人民警察法》关于对公民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的规定,因此应当撤销其处罚决定。法官乙认为,如果因公安局的迟延处理而撤销其处罚,就丧失了对陈某的违法行为进行再处理的可能,因此不应当撤销。依据法理学的有关原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陈某与该公安局之间不存在法律关系
  B.法官甲的观点说明法律具有程序性的特征
  C.法官甲的推理属于形式推理
  D.法官乙的观点属于司法解释
【真题】某省人大常务委员会认为一项法律的个别条款在适用上存在某些困难,并认为有必要对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该省人大常委会正确的做法是:(07-1-93)
  A.对该条款直接作出法律解释
  B.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C.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该条款作出司法解释
  D.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该条款作出法律解释
【真题】在一起案件中,主审法官认为,生产假化肥案件中的“假化肥”不属于《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中的“产品”范畴,因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条对“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有专门规定。关于该案,法官采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属于下列哪一种?(08-1-6)
  A.比较解释        B.历史解释
  C.体系解释        D.目的解释
【真题】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联合公布了《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对适用刑法的部分罪名进行了补充或修改,取消了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修改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此,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8延-1-53)
A.该规定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规定没有正式的法的效力
C.该规定的效力低于宪法   D.该规定属于正式解释
【真题】关于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下列哪一说法可以成立?(09-1-9)
  A.作为一种法律思维活动,法律推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绝对事实和真相
  B.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完全独立于法律解释
  C.法官在进行法律推理时,既要遵守和服从法律规则又要在不同利益冲突间进行价值平衡和选择
  D.法律推理是严格的形式推理,不受人的价值观影响
【真题】《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关于这一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09-1-11)
  A.该规定属于法律要素中的确定性法律规则
  B.该规定对于具有物权孳息关系的当事人可以起到很明确的指引作用和预测作用
  C.该规定事实上允许法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以习惯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D.对“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重要法律概念含义的解释应该首先采用客观目的解释的方法
【真题】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9-1-51)
A.该解释是学理解释                 B.该解释属于有权解释
C.该解释和刑法本身具有同等效力     D.该解释所采用的是文理解释
【真题】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该省的《食品卫生条例》,关于该地方性法规,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10-1-8)
  A.该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
  B.该法规属于我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可直接适用
  C.该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应由该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D.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真题】谢某、阮某与曾某在曾某经营的"皇太极"酒吧喝酒,离开时谢某从楼梯摔下,被扶起后要求在酒吧休息,第二天被发现已死亡。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该案审理中,合议庭对"餐饮经营者对醉酒者是否负有义务"产生争议。刘法官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判例,餐饮经营者负有确保醉酒顾客安全的义务,认定曾某负赔偿责任符合法律保护弱者的立法潮流。依据法学原理,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10-1-9)
  A.刘法官的解释属于我国正式法律解释体制中的司法解释
  B.刘法官在该案的论证中运用了有关法的非正式渊源的知识
  C.从法律推理角度看,"经鉴定,谢某系'醉酒后猝死'"是推理的大前提
  D.从德国、奥地利、芬兰等国家存在判例的情形看,这些国家的法律属于判例法系
【真题】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必经环节。关于法律解释及其方法,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10-1-10)
A.“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描述的是体系解释方法
B.文义解释是首先考虑的解释方法,相对于其他解释方法具有优先性
C.历史解释的对象主要是法律问题中的历史事实,与特定解决方案中的法律后果无关
D.客观目的解释中,一些法伦理性的原则可以作为解释的根据
【真题】2007年,张某请风水先生选了块墓地安葬亡父,下葬时却挖到十年前安葬的刘某父亲的棺木,张某将该棺木锯下一角,紧贴着安葬了自己父亲。后刘某发觉,以故意损害他人财物为由起诉张某,要求赔偿损失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此案,合议庭意见不一。法官甲认为,下葬棺木不属于民法上的物,本案不存在精神损害。法官乙认为,张某不仅要承担损毁他人财物的侵权责任,还要因其行为违背公序良俗而向刘某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10-1-53)
    A.下葬棺木是否属于民法上的物,可以通过"解释学循环"进行判断
    B."入土为安,死者不受打扰"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法律推理的前提之一
    C."公序良俗"属伦理范畴,非法律规范,故法官乙推理不成立
    D.当地群众对该事件的一般看法,可成为判断刘某是否受到精神损害的因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第三章  法的传统一、中国法传统
(1)中国古代法的传统: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以强调宗法等级为特征,具体表现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等级有序、家族本位;恭行天理、执法原情;民刑不分、重刑轻民;无讼是求。
(2)现代中国法律文化的渊源:马克思主义的法思想和社会主义各国法制建设的经验、西方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中国古代法的传统
(3)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分为法律心理(表面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法律思想体系(理性认识,具有理性化、知识化、体系化)。
【真题】中国古代社会一些启蒙作品多涉及到当世的法律观念和司法制度,这在下列的哪些表述中有所体现?
  A.《幼学琼林》:“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
  B.《弟子规》:“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C.《增广贤文》:“礼义生于富足、盗出于贫穷”
  D.《女儿经》:“遵三从,行四德,习礼义,看古人,多贤德,为法则”
【真题】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2011-1-52)
  A.法国大革命后制定的《法国民法典》
  B.西周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C.中国传统的“和为贵”、“少讼”、“厌讼”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真题】下列何种表述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A.郭某感觉到中国法官的腐败行为越来越少了
  B.贾某因卡式炉爆炸而毁容,向法院起诉要求酒店支付50万元精神损害赔偿金
  C.梅某认为偷几本书不构成盗窃罪
  D.进城务工的农民周某拿不到用人单位报酬,自认倒霉
二、西方两大法系
1、凡属于同一历史传统,并具有相同外部特征的法构成一个法系。
2、世界五大法系包括: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其中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都已经解体,现存的共三大法系,最有影响的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
民法法系,又称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法,特别是1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普通法系,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为基础和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美国的路易斯安娜州、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属于民法法系。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属于普通法系。
3、两大法系的对比
民法法系
普通法系
相同点
经济基础、阶级本质、都重视法治
区别
法律思维
演绎型思维
归纳式思维,注重类比推理
法的渊源
正式渊源只是制定法
判例法、制定法都是正式渊源
法律的分类
分类的基础是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普通法和衡平法是基本分类
诉讼程序
与教会法程序接近,属于纠问制
对抗制诉讼程序
法典编纂
主要发展阶段都有代表性法典,大规模法典编纂活动
总体上不倾向于系统的法典编纂,尽管历史上也有大规模立法
★两大法系在法院体系、法律概念、法律适用技术及法律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别。
【真题】关于思想家、法学家在法律发展中的作用,下列哪些陈述是正确的?
  A.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中,汉代董仲舒提出依据《春秋》等儒家经典的精神和原则判案,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判案
  B.在罗马法的发展中,盖尤斯、伯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莫迪斯蒂努斯等法学家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C.在法国法律的发展中,前后近一个世纪拿破仑与法学家之争,促使《法国民法典》具有了较高的科学性和学理性
  D.在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发展中,英国法学家对法律发展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真题】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02-1-37)
  A.法律渊源  B.法的分类
  C.法典编纂  D.诉讼程序和判决程式
【真题】“在中国法的发展历史上,追求‘民族化’显然是一个主线,形成了‘尚古主义’取向的具有保守性格的中华法系。只是到了清末出现一批主张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的学者和政治家如沈家本之后,法的民族化受到部分冲击。西方近代以后两大法系基本形成,两大法系的发达程度之高已被国际公认,其原因不得不归结为法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基于这段引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08延-1-91)
  A.无论中华法系还是西方的两大法系都包含各自的法律文化
  B.中华法系具有保守性格,追求“民族化”,与其他法系的文化之间没有形成交流与融合
  C.西方的两大法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国际化的协调一致,但与中华法系相比,却又失去了“民族化”特色
  D.沈家本是倾向于法律移植的法学家
【真题】法系是法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法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8-1-55)
  A.法系是一个比较法学上的概念,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法所作的分类
  B.历史上曾经存在很多个法系,但大多都已经消亡,目前世界上仅存的法系只有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
  C.民法法系有编纂成文法典的传统,因此,有成文法典的国家都属于民法法系
  D.法律移植是一国对外国法的借鉴、吸收和摄取,因此,法律移植是法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真题】下列有关法源的说法哪些不正确?
  A.大陆法系的主要法源是制定法
  B.英美法系的法源中没有成文宪法
  C.不同国家的法源之间不能进行移植
  D.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一般先适用正式法源,然后适用非正式法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第四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1、法治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是通过法律使权利和权力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的思想观念,其根植于法治实践,反映法治现实,又对法治实践其指导和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践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监督的指导思想。
2、特征:(1)鲜明的政治性:将服务大局作为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全面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2)彻底的人民性:将执法为民作为法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人民主权原则,确认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
(3)系统的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国情出发,科学地回答了“是什么”和“怎样建设”的问题;五大内容环环相扣,构成科学有机的整体。
(4)充分的开放性:不孤立,也不封闭、静止。随着法治的不断完善,法治理念的内涵也将更有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广泛吸收、兼容并蓄、与时俱进。
【真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借鉴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法不阿贵”、“和为贵”和西方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文化资源。关于借鉴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2011-1-1)
  A.本质的同源性       B.彻底的人民性
  C.充分的开放性       D.实践基础的相同性
【真题】一、(本题20分,2011-4-1)
  材料:2011年元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会见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时指出:“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法学理论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才智。”周永康要求,“密切关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更多理论上的真知灼见,积极参与国家立法,主动服务执法司法实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成为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中央领导同志对法学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请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谈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繁荣法学事业的要求。
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无观点或论述,照搬原文不得分;3.不少于400字。  
3、本质属性
(1)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三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线和灵魂,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根本和关键。
(2)三至上: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三统一”的必然要求;
★党的事业是关键,人民利益是根本,宪法法律是保障。
(3)切实落实: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
【真题】2007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有关“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9-1-1)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在效力上地位相同,都具有最高效力
  B.“宪法法律至上”仅仅强调实现法律效果,是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C.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D.“宪法法律至上”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原则,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
(二)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1、理论渊源
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
法学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关于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本质、人民主权、人的自由和解放等的论述
列宁
探讨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方式与法律权威,党的领导与公平正义,法的普遍约束力与制度构建等基本理论问题
毛泽东
主要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宪政运动的历史,指明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实质及其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特别强调民主对于建国的重要性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宪政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健全法制和依法办事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
1、邓论
2、三个代表
3、科学发展观
法治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法治的根本要求
坚持三个至上
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
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法治的政治基础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法治的重要保障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重要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内容:民为邦本、公正执法、依法治国、礼法并用等
中特法治并非传统文化的直接延续,而是在批判地吸收扬弃的基础上借鉴有益的成分
有益的借鉴
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
内容: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权利制约、平等、法律至上等理论
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
2、实践基础
(1)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法治实践经验教训,经过几代共产党领导人的不断凝练,逐步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
(2)坚实的实践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重大进步。
(3)反面的有益借鉴: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性悲剧
【真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权”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一。下列哪一宪法原则准确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2011-1-6)
  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真题】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09-1-2)
  A.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权思想
  B.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本质和作用的思想
  C.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方法论
  D.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
1、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化的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便已经开始。新中国成立后,马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括四个阶段:
(1)第一次重大创新:以毛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政权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实施“民主建国”,并于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
(2)第二次重大创新:以邓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阐释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法治思想,提出了“十六字方针”;
(3)第三次重大创新:以江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将其载入宪法;
(4)第四次重大创新:以胡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全局高度,加深对“什么是”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崭新命题,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1)邓小平: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十六字方针;用法律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死刑不能废;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2)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把社会主义和法治结合起来;
(3)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和阐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理论命题。
【真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关这一表述,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成立的?(09-1-4)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逐渐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中国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重大创新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问题
【真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代表邓小平曾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思想。判断下列哪一项不是邓小平理论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09-1-5)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B.一手抓建设和改革,一手抓法制
  C.用法律措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3、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1)社法理念是社法的精髓和灵魂,全面系统、科学深刻地反映了社法的内在规定性,反映和规定着社法的性质功能、宗旨使命、目标价值和实现途径、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
(2)社法理念是指导社法建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武器:保证社法建设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保证其方向正确、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
1、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
2、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
3、确保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
5、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
【真题】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9-1-3)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价值指引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属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体系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一)核心内容: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和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理念的原因:(1)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改变;(2)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3、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1)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2)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4)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真题】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力制约原则?(2011-1-59)
  A.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C.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监督
  D.法院对法律合宪性审查
【真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依法治国”。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0-1-3)
 A.依法治国以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为必要条件
 B.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
 C.依法治国应当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
 D.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以规范和制约公权力为前提,做到职权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二)本质要求:执法为民
1、执法为民的原因:(1)我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3)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2、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1)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2)保障人权是基本要求;(3)文明执法是客观需要。
【真题】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10-1-4)
  A.执法为民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B.执法为民强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C.执法为民表明执法机关存在的目的在于合法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D.执法为民说明执法活动以“及时”、“高效”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三)价值追求: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的原因:(1)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2)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3)立法、行政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2、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首要内涵;(2)合法合理是内在品质;(3)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4)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
【真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关于它的具体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 (2011-1-3)
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  
D.禁止歧视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
【真题】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处于大城市“陌生人社会”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法律解决纠纷;处于乡村“熟人社会”的人群则会更看重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解决纠纷。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2011-1-5)
  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
  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
  C.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实体公正只适用于“熟人社会”
  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
(四)重要使命:服务大局
1、服务大局的原因:(1)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2)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要服务大局;(3)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2、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1)把握大局是前提条件;(2)围绕大局是根本保证;(3)立足本职是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法律效果是首要的基本标志,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最终的根本标准。
(五)根本保证:党的领导
★结合建党90周年胡锦涛的讲话理解此点。
1、党的领导的原因:(1)党的先进性决定的;(2)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3)法制建设的艰巨性所决定的。
2、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1)思想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政治领导:A、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经济制度,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法律文化成果;B、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C、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组织领导:推荐重要干部,加强国家机关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
【真题】(2007-4-1,本题20分)简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并阐释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的基本内涵。
答题要求:1、观点明确,表述完整、准确;2、不少于400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一)健全完善立法
1、坚持科学立法;
2、坚持民主立法;
3、坚持法制统一;
4、坚持体系完备。
【真题】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特征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10-1-5)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强调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应遵守一定的原则,与立法无直接关系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法治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真题】2011年6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30多天收到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181封群众来信,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据此,草案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关于这种“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2011-1-5)
  A.这体现了立法平等原则
  B.这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
  C.这表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
  D.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法律体系
1、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的构成基础是法律部门。)
(1)一国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完整意义上的国际法,即国际公法;
(2)构成法律体系的法只是一国现行有效的法,不包括历史上废止的已经不再有效的法律,也不包括尚待制定、还没有生效的法律;
(3)反映了法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2、研究法律体系的意义:(1)科学地进行立法预测、立法规划;(2)正确地适用法律解决纠纷;(3)全面地进行法律汇编、法典编纂;(4)合理地划分法律学科、设置法学课程。
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的不懈努力,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立足于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2)特点: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
七个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层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结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法制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其次指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2)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健全完善立法,而法律体系的完备则是立法健全完善的重要标志。目前只是基本建成,到最终完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必须继续努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加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适时进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编纂,从形式意义上的完备最终走向实质意义上的完备。
4)除去立法完善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还要求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自觉诚信守法、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制约监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得纸面上的法转变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效的“生活中的法”。
(二)坚持依法行政
1、合法行政是根本要求
2、合理行政是重要补充;
3、高效便民是价值体现;
4、权责统一是必然要求;
5、政务公开是重要保障;
6、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真题】近年来,政法机关通过“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做法,通过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关于这些做法的意义,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恰当的?(2011-1-2)
A.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  
B.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  
C.人民群众是执法主体,法治建设要坚持群众运动  
D.司法权必须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真题】2011年7月,某市公安机关模仿诗歌《见与不见》的语言和风格,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你逃,或者不逃,事就在那,不改不变。你跑,或者不跑,网就在那,不撤不去。你想,或者不想,法就在那,不偏不倚。你自首,或者不自首,警察就在那,不舍不弃。早日去投案,或者,惶惶终日,潜逃无聊,了结真好。”关于某市公安机关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恰当的?(2011-1-8)
A.公安机关有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
B.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
C.公安机关可以从实际工作出发,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
D.公安机关可以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职
(三)严格公正司法
1、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2、不断提高司法效率;
3、努力树立司法权威;
4、充分发扬司法民主;
【真题】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基层法院在民事审判中试点“小额速裁”,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争议标的额不足1万元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关于该审判方式改革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1-1-54)
  A.节约司法成本     B.促进司法民主
  C.提高司法效率     D.推行司法公开
【真题】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下列哪一选项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和要求?(10-1-1)
  A.司法机关必须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B.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坚持公正与效率兼顾
  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有效执行,应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
  D.司法机关为了加强审判监督,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审判
【真题】1943年,马锡五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深入基层,依靠群众,就地办案,形式灵活,手续简便,被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体现的法治意义,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2011-1-7)
  A.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典范
  B.是努力树立司法权威及司法为民的典范
  C.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法治经验的典范
  D.是立足我国国情,坚持科学立法、维护法制统一的典范
(四)其他基本要求
1、加强制约监督;
2、自觉诚信守法;
3、繁荣法学事业;
4、坚持依法执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真题】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在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
  C.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
  D.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提高法律职业人员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能力
【真题】为了落实司法便民,检察院开设了网上举报、申诉和信息查询系统,法院实现网上预约立案和电子签章,公民对国家机关实行网上监督收效明显。关于网络技术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10-1-2)
  A.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
  B.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落实也体现于对网络依法进行管理
  C.司法机关是否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衡量的根本指标即是否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D.司法机关采用网络技术落实司法便民,是在工作中做到执法为民的具体表现
【真题】(2008年,本题20分)
  材料:据新华社4月13日电:200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政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
  《法制日报》2008年2月1日报道:2007年岁末,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这“三个至上”所蕴含的精神,不仅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问题:请根据以上材料,从法与政治和法的作用的角度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
  答题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不少于400字。
【真题】(2009年,本题20分)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是封闭保守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封建法律面临挑战。清朝统治者迫于内外压力,于20世纪初下诏修律,以收回领事裁判权为契机,法的现代化从制度层面上在中国正式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国法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为建设目标,历经曲折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的法治思想和观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凝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指引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并推向深入,形成了以“三个至上”重要观点为精神实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问题:请结合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进程,简答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重要观点的认识。
  答题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不少于400字。
【真题】(2010年,20分)材料据新华社2009年12月18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18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进步,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注﹡三项重点工作
  ①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
  ②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③ 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在提高执法能力、细化执法标准、强化执法管理监督、加强政法机关党的建设上取得新进步,进一步提高开放、透明、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法公信力,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问题:请结合当前政法领域的三项重点工作,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依法治国基本内涵的理解。
  答题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无观点和论述,照搬材料原文不得分;3.不少于400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第五章 法与社会一、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调整社会
1)法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
2)社会是法的基础。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3)国家以社会为基础,国家权力以社会力量为基础。国家法以社会法为基础,纸上的法活法为基础。
1)法通过调和社会各种冲突的利益,确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在法律、道德和宗教三大社会调整手段中位居首要地位。
2)通过法律对社会有机体疾病的治疗。
3)为了有效地通过法律控制社会,还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宗教、道德、政策等)进行配合。
【真题】下列哪一表述说明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2011-1-15)
  A.“根据自然法,一切人生而自由,既不知有奴隶,也就无所谓释放”
  B.“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C.“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里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D.“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发展”
二、法与和谐社会
1、和谐是“和而不同”,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的结合、统一、共存。和谐社会是理性、人本、人与社会和自然关系协调、和谐发展的社会。
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1)民主法治;(2)公平正义;(3)充满活力;(4)诚信友爱;(5)安定有序;(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运用法律手段构建和谐社会:(1)建立理性的法律制度: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
2)确立实质法治:实质法治是指整个社会、一切人都服从和遵守体现社会正义的理性法律的统治。三要素:理性、社会正义和法律统治。
3)创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行政法制建设,完善利益调控法律机制,等等。
★★★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
(二)胡锦涛总书记说 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这种阶段性的特征表现为:1、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2、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3、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4、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三)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1、加强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增强社会管理合力
  (1)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2)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3)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情绪管理,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4)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社会管理创新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1)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公平对待,切实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创新统一有效管理新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互动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和不和谐等问题。
  (2)推进虚拟社会建设管理创新,要提高对互联网的认识,注重研究互联网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互联网的建设与有效管理,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证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和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地制定互联网管理建设政策,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网上秩序,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3、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1)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2)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3)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要对利益调整进行结构性改革,强调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倡导不同的行为模式,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重视沟通与协调,尽可能地兼顾各方各类利益。
  (4)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活动,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真题】关于法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下列哪一表述不成立?(06-1-4)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于社会,法与社会互相依赖、互为前提和基础
  B.为了实现法对社会的有效调整,必须使法律与其他的资源分配系统进行配合
  C.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强调理性、正义和法律统治三者间的有机联系
  D.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
【真题】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根据这段话所表达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07-1-1)
  A.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派别法学的根本区别
  B.法律在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
  C.在任何社会,利益需要实际上都是法律内容的决定性因素
  D.特定时空下的特定国家的法律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真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依据法理学的有关原理,下列正确的表述是:(07-1-92)
  A.该规定没有体现法的普遍性特征
  B.该规定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该规定说明:法律内容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状况
  D.该规定说明:政治对法律没有影响
【真题】某国跨国甲公司发现中国乙公司申请注册的域名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权,遂起诉要求乙公司撤销该域名注册。乙公司称,商标和域名是两个领域的完全不同的概念,网络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均不属中国《商标法》的调整范围。法院认为,两国均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应当根据中国法律和该公约处理注册纠纷。法院同时认为,对驰名商标的权利保障应当扩展到网络空间,故乙公司的行为侵犯了甲公司的商标专用权。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08-1-92)
  A.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科技的发展影响法律的调整范围,而法律可以保障科技的发展
  C.国际条约可以作为我国法的渊源
  D.乙公司的辩称和法院的判断表明: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与可接受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
【真题】奥地利法学家埃利希在《法社会学原理》中指出:“在当代以及任何其他的时代,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立法,也不在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关于这句话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09-1-7)
  A.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
  B.国家的法以社会的法为基础
  C.法的变迁受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D.任何时代,法只要以社会为基础,就可以脱离立法、法学和司法判决而独立发展
【真题】村民姚某育有一子一女,其妻早逝。在姚某生前生活不能自理的5年时间里,女儿对其日常生活进行照顾。姚某去世之后留有祖传贵重物品若干,女儿想分得其中一部分,但儿子认为,按照当地女儿无继承权的风俗习惯,其妹不能继承。当地大部分村民也指责姚某的女儿无理取闹。对此,下列哪些说法可以成立?(06-1-53)
A.在农村地区,应该允许风俗习惯优先于法律规定
B.法与习俗的正当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
C.中国法的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国家的制定法与民间法之间的关系
D.中国现行法律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主题

1196

帖子

7703

积分

Lv.14 五品知州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03
在线时间
18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三、法与道德
(一)联系:
1、本质上的联系:法在本质上是否包含道德的问题有两种解答:恶法非法(自然法学)与恶法亦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2、内容上的联系:从浑然一体到法仅是最低限度道德的体现;
3、功能上的联系:法在社会调控中从次要地位到首要地位。
(二)区别:
道德
生成方式
建构性:人为形成的
非建构性:自然演进生成
行为标准
确定性:有特定表现形式,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模糊性:无特定具体的表现形式,笼统、原则,标准模糊,易生歧意
存在形态
一元性:法以一元化的形态存在,具有统一性和普适性
多元性:道德评价是个体化的、主观的,因此导致道德的多元、多层次性
调整方式
侧重外在行为
关注内在动机
运作机制
程序性:提供制度性协商和对话的机制
非程序性:不存在以交涉为本质的程序
强制方式
外在强制:有组织的国家强制
内在强制:主要凭靠内在良知认同和责难
解决方式
可诉性
不具有可诉性
【真题】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错误的?(02-1-4)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
  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
  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
【真题】下列关于法与道德、宗教、科学技术和政治关系的选项中,哪一项表述不成立?(03-1-5)
  A.宗教宣誓有助于简化审判程序,有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守法的自觉性
  B.法具有可诉性,而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C.法与科学技术在方法论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科学技术对法律方法论有重要影响
  D.法的相对独立性只是对经济基础而言的,不表现在对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的关系之中
【真题】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04-1-2)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真题】孙某早年与妻子吕某离婚,儿子小强随吕某生活。小强15岁时,其祖父去世,孙某让小强参加葬礼而小强与祖父没有感情,加上吕某阻挡,未参加葬礼。从此,孙某就不再支付小强的抚养费用。吕某和小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责令孙某承担抚养费。在法庭上,孙某提出不承担抚养费的理由是,小强不参加祖父葬礼属不孝之举,天理难容。法院没有采纳孙某的理由,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判决吕某和小强胜诉。根据这个事例,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6-1-54)
  A.一个国家的法与其道德之间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B.法院判决的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立法可以不考虑某些道德观念
  C.法的适用过程完全排除道德判断
  D.法对人们的行为的评价作用应表现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
【真题】关于法与道德的共同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7-1-52)
  A.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B.法律和道德都具有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
  C.法律和道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D.法律和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
【真题】《民法通则》第7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某县法院的法官在审理一起合同纠纷时认为该合同内容违反了社会公德,因此判定该合同无效。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08延-1-54)
A.法律、行政法规、社会公德都是法的渊源
B.在本案审判中,法官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性
C.判决的可接受性是法官在判案过程所考量的因素
D.违反公共道德的民事行为也可能被法院判为无效,这说明在司法审判中,道德规范具有和法律规则同等的法律效力
【真题】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9-1-55)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道德规范不具有国家强制性
B.按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观点,法与道德在概念上没有必然联系
C.法和道德都是程序选择的产物,均具有建构性
D.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并不一定违反道德
【真题】“一般来说,近代以前的法在内容上与道德的重合程度极高,有时浑然一体。……近现代法在确认和体现道德时大多注意二者重合的限度,倾向于只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注意明确法与道德的调整界限。”据此引文及相关法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10-1-91)
A.在历史上,法与道德之间要么是浑然一体的,要么是绝然分离的
B.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是可以转化的
C.古代立法者倾向于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分开
D.近现代立法者均持“恶法亦法”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客户端|浙公网安备案 33022602000116|宁海在线 ( 浙B2-20200368

关于我们|电话:0574-65520000 ,GMT+8, 2024-11-28 14:43 , Processed in 0.097222 second(s), 2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0-2015 NHZJ Inc.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电话:13819844444  邮箱:admin@nhzj.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