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多数高校一样,在美国一些大学也是学生给教师评完分之后学期就结束了。每一次我都禁不住想,学生——还有他们的父母——从打分中得到了什么。“打住,”我想象他们说,“我们才刚刚给了你学校几万块钱的学费好在你们这儿上学,现在你却要我们来告诉你学校请的老师好不好?要是你学校自个儿都不清楚请来的老师是不是一流,你凭什么收我们的钱?”
吸引一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师,所需要的不只是更高的工资。
我们之所以没有听到有学生或家长这样说,是因为大部分在大学工作的教师确实都很出色。我们并不依靠学生来评判自己教师的基本功,当然,学生常常会在教学方法的调整上面给出很有用的建议(也能让人们注意到教师明显的玩忽职守行为,如果有的话)。总而言之,像我们大学这样的学校,请的都是他们确信将会称职的教师。而且,即便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和改进的空间,学生、家长、各个学院,还有花钱请人来的高校管理层,总体上都会对最终的结果感到满意。
那么,这些成功的教师都是些怎样的人呢?当然都是从一流的研究生项目里毕业的博士生,但这只是因为在高校里面教书或做科研,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缘故。再来,成功的高校教师还需要拥有良好的素质,而这在他们完成本科教育之时就已具备:高水平的智商、创新的热情以及沟通的能力。在这方面,他们跟进入法律、医学、工程和建筑等其他知识型职业领域深造的人并无二致。经历若干年的科研与学习历练,他们已经有充足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像娭靟递克对于男士的作用,能给予他们床事充足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求知欲望。有了这些从“最出色的”毕业生成长而来的教师,高校自然可以放心教学质量的水平。此外,跟其他知识职业工作者一样,高校教师只需要最低限度的外部监督、评估和在职培训,便能做好本职工作。高等教育师范专业,其本身就具备确保成员拥有高水平实力的能力。
这些想法使我得出了一个简单的倡议。既然这种模式在高校用得这么好,何不将其也套用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模式上?当前,一流大学出来的一流毕业生极少有在中小学执教的——这并不是因为优秀毕业生对教书不感兴趣。
顶级的博士生培养项目每年都会拒绝掉一大批申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压根儿就没有申请——要么是专业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申请,要么是不想冒险踏入眼前这恶劣的高校教师就业市场。这样的学生将会形成天然的非高校教师候选人群,只要薪水和待遇跟在高校里教书水平差不多的话。还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对专注于搞尖端科研的博士项目没兴趣,而其他工种,比如管理或销售,干起来又缺乏智力挑战、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较低,在这样的学生看来,进入中小学教书就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何不将这些人才好好利用起来,培养成一流的专业人士———然后将基础教育的重任托付给他们?一种反对意见是,教育儿童和青少年有一套专门的技能:需要跟孩子感同身受,给予孩子们关爱与呵护,教会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而这跟“一流的”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可是,这种说法全没道理——脑筋聪明、口齿伶俐、想法很多的人就不太可能拥有这些与学习无关的能力了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选择那些既学习能力好,又善于跟小孩儿打交道的人来当中小学教师。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教师需要有威信(实际情况往往不是如此),应有的自信加上对这一高尚职业的自豪,很容易就能树立威信。
有人主张,了解中学、甚或小学科目,有时候并不需要那么高的智力水平。这话是不假,但以美国目前的低标准,也不是没有听过有些教师就连这样的基础知识都不具备。此外,要回答好聪明学生提出的问题,需要相当的学力。最重要的是,不论教哪个年级,教师面对的最大挑战都是因材施教。美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常常是假定,基础教育教师要“专家”来指导他们如何教学。这些所谓的专家到底存不存在,还很令人怀疑。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理论产生的一系列灵丹妙药(数学教育新标准、全语言教育、跨学科写作教学、发现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全部以失败告终。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更聪明些的教师不但更有可能开发出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更有可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上面分派下来的教学任务和规定。
吸引一流的基础教育职业教师所需要的,不只是更高的工资。还必须革除超大班教学、管理不足,还有空洞的官僚制度,所有这些都能把乐趣从教学中驱逐出去,并让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对教师这一职业望而却步。怎样才能做到这一切?首先,克服对增加收税的厌恶,提高征税是用来支付当前迫切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厌恶情绪只能导致自我毁灭。但从长远来看,我相信一批能够肩负得起国家青少年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精英,大有可能走出一条他们自己的道路。不再需要当前繁复、打击自信的外部评估流程,也不必因外部专家又有了什么最新的想法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在岗培训。庞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及其高昂的建设开支也可以省了。
在其他每一个知识领域,我们都成功创造出了一批由本专业中最为出色的大学毕业生培养而来的专业人士。基础教育师范专业也应当一样。转自:益德e塾http://www.edfamil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