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刘翔在其个人微博上宣布离婚,称“婚后因性格不合,于今天结束这段婚姻,希望今后各自都有更美好的人生,祝愿彼此。”
1983年出生的刘翔与1988年出生的葛天,从2014年5月恋爱,同年9月结婚,到今天,结婚时间尚不满一年。离婚的消息一经曝出,再度引发人们对80后离婚成潮现象的热议。
是独立、自我,还是冲动、自私?是在婚姻中恋爱,还是在婚姻中“试错”?我们日渐接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这说离就离的婚姻?
劳燕分飞成易事
2015年6月15日上午9点,河北蔚县民政局离婚登记处门外,80后的海鑫与结婚未满一年、同是80后的妻子陈佳佳因“感情破裂”前来离婚,可是还没进门,就起了争执、相互谩骂起来,两个人一度扭打在一起,引来众人围观。最后,闹剧终以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收场。
“感情破裂”、“有外遇”作为80后婚姻中不可忍受的“罪恶”有情可原,那么彼此相爱但性格不合的人能否相互迁就、维持婚姻?
离婚前,高波和玉洁两人同在北京某大学读博。结婚后,他们发现,在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方面矛盾重重。高波说:“可能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出生,性格都比较自我吧,都想自己说了算,结果就是陷入无尽的争吵。”没有拖泥带水,结婚半年多的他们最终选择了离婚。
80后群体面对婚姻,其速结速离的作派往往令父母大跌眼镜、痛心不已。
婚姻观念更“自私”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这句出自电影《失恋33天》里的经典台词,道破了婚姻观念的时代之变——区别于父辈在婚姻中的隐忍和妥协,80后的婚姻观则更加务实和自我。
“婚姻契约精神、婚姻家庭道德色彩的淡化以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约束的弱化,使得婚姻已不再是不变的约定和承诺。这是婚姻家庭的去神圣化或者说祛魅化。”青年学者王和说:“当婚姻变得不再神圣,那么分与合就会变得随意或者随性。”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佟新看来,“个人本位”的现代社会中,个人并不需要通过家庭得以生存,而婚姻家庭中,人们对于情感满足的需要却日益增加。但人的情感需求是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婚姻由此变得脆弱。
爱情是一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人的事。当没有了妥协的理由,分开变得不再沉重。
法律变迁推波起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1953年人民法院就接到117万件离婚案件,出现了建国后第一次“离婚潮”。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02年,我国离婚率一直较为稳定,在1.5‰~2‰之间,甚至2002年呈现下降趋势为1.8‰。2003年,国务院颁布《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办理登记离婚的手续,婚姻登记机关设置更加合理,登记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办理离婚登记。因而2004年,我国离婚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离婚166.5万对,离婚率上升至2.56‰。此后,历年离婚人数均呈上升趋势。
“《婚姻登记条例》的出台,一方面保障了离婚自由,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冲动型、草率型的‘闪离’提供了便利。”一位婚姻登记工作人员说。
社交媒体亦助澜
80后群体作为第一批网络原住民,其整体应用网络社交媒体的能力也同其婚变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记者采访的若干80后婚变当事人中,不少是因QQ、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诱发出轨导致离婚的。
“在微信上和陌生人聊得多了,夫妻之间却沟通得少了。”离婚两年多的凯丽告诉记者:“离婚前曾有段时间,我和他很少聊天,在家或出门吃饭,大部分时间各自看手机。他就是用微信勾搭我朋友,结果我朋友把聊天记录截屏发给我后败露的。”
壹婚姻网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微信、陌陌等社交媒体发生婚外情的案例,近年增加了20%。
(应当事人要求,涉及离婚被访者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