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习俗——清明“加坟”
清明“加坟”,要用宁海话读。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意思。
清明是廿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一般为4月5日,也有4月4日的。清明开始,气温回升,草木繁茂,一扫冬季枯萎凋零景象,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故有清明之称。清明一到,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清明也是农民播种早稻的季节。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又是一个节日,清明原来从一个农事活动的一个界限,渐渐演变为祭祖扫墓的节日。而且是最重要的节日,表示对已故人的怀念和尊敬,同时寻根问祖将追忆与纪念结合在一起。为此国务院在2008年开始,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可见这个节日的重要。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在外打工,连过年也不一定回家,但是在清明节那日,不论天南海北的子孙们都要回家“加坟”。很重视,一直以来,没有人轻视清明节,否则会被看作不孝。
宁海的清明“加坟”不一定在清明日那天,可以“前七后八”祭祀祖先。村里也有专门择日子的人,择一个黄道吉日,择好日子跟大家说一下,那一天大家做清明“加坟”。切不要选在“杨公忌日”,一般会早于清明日。现在则还要根据休息天来定,因为大家都忙于上班。
日子确定后,接下去就要准备“加坟”的东西。首先清明麻糍是必须的,在清明日之前,村民们就在田里“挑青”,这“青”有好几种,最好的是“地青”;其次是“子鱼甲青”;第三为“花青”。挑青比较费时,挑回来后,要择青、洗青、在锅里参青、还要用刀剁青切碎、备用。再准备糯米淘洗,在清明日早上由男人们负责捣清明麻糍。我县长街等地的清明麻糍是加糖甜的;而其他地方则稍加一点盐。俗话说“清明一刻,百草转青”,在清明到来之时,这“青”是大自然供给人们最好的礼物,在宁海数百年来就有“三月吃青草,四月吃柴脑”之说。因此,宁海人将这最好的大自然的东西敬献给祖宗,可见对祖先的崇敬!
其次,妇女们就要准备祭祀的“福礼”。福礼主要有:肋条肉、鱼(要有鳞的鱼如:小黄鱼、河鲫鱼等)、笋、大葱、豆腐、香干、鸡蛋脯、豆芽、酒、粉丝等,事先烧好,放在各种盆里,备好筷子、碟子、小碗、酒杯、羹饭等。还要准备好蜡烛、纸币、千张、九龙会、香、鞭炮、白幡(如果坟墓是生圹的话,其中一人还健在,则还要准备红幡)还有锄头、柴刀等。
大清早,全家人出动,扛着福礼上山祭祖。男人们先把坟头上的柴草砍拔干净,再往坟上新加土,这加土就是加坟的由来吧,说明后人已来过。再砍来细竹竿或硬柴棒,吊上白幡,插在祖先的坟上,再在坟前供上福礼,点上香、烛。全家人坟前跪拜,祭拜祖先,口中念:“请太公、太婆保佑下代子孙身体健康,财源滚滚。读书者吉星高照,金榜题名;经商者生意兴隆;当官者步步高升;种粮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请祖先保佑平安,然后上酒,烧经忏、纸钱,放鞭炮,撒掉羹饭,全家人回家。晚间又要在滴水下(屋檐下)请太公太婆,最后烧菜,大家吃一餐。
做众家:在正清明那天,凡是同一祖宗的人都要到祖宗老太公的坟头去祭拜,并且大家都挨家挨户出钱出米,在本家祠堂里办祭礼,祭祀祖先,并邀请道士先生念经超度。完事后,大家在一起吃清明饭当地人认为子孙后代吃过清明饭会乖乖的。小孩还有钱、水果可分,说是祖宗老太公的赏赐。
祭孤:对于那些无后列祖及他乡客死于此的游魂,宁海人也不会忘记。一般人家都另备“福礼”,专门用于祭孤。
现在,我县有许多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解放而长眠于此的英雄烈士,我县政府和各个学校在清明日组织人们去祭扫烈士墓,已缅怀那些先烈们。
当然,现代的人清明“加”坟还是那么认真,但是有些观念已在改变。比如“加坟”的时间,是随人们休息天的时间决定。“加坟”的福礼,许多已被水果、花卉等代替,因为许多人也没有精力去捣麻糍等,只有在那乡下还能参与到原汁原味的清明节。
清明节还是踏青的重要季节。大自然已经回青,我们许多在办公室坐惯了的人们,清明节不妨去山上走走,呼气新鲜空气,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古人对清明节留下了大量的绝句,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农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清明“加坟”,尤其要注意火灾,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大意,留下后患。同时,清明“加坟”,大家都是在休息日,路上拥挤,千万要注意交通安全。 (来源:文峰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