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宁海地区最后一宿。
7、王爱山今属岔路镇,距宁海县城约30公里。此山东西走向,东段高仅330米,至西段则渐升高至800余米。秦汉时为会稽郡和闽中郡的分界线,至今岗南与岗北居民的口音与习俗仍不相同。
徐霞客在经过王爱山时着墨较多,如“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山顶随处种麦”等等。但徐霞客在第二次经过该地时有个笔误:“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这里的“玉爱山”为“王爱山”之误。
王爱山的由来,历史上有个传说。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陈后主的儿子陈胤,从金陵南逃,途经此,见民风淳朴,风景优美,便在筋竹岭头定居,该村便称为岭头陈,该山便称为王爱山。关于这一点,《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中也有形容:“若夫丹山夷夷,草木萎蕤,何独干爱,我亦爱之……”王爱山有扁担岗,山脊极狭,形如扁担岗;爱山有火山口,形如大锅,巨石柱立,为200万年前火山喷发后遗存,王爱山多梯田,层层叠叠,绵绵延延,每当春夏之际便麦浪滚滚,菜花金黄,极似《徐霞客游记》中所载的“山顶随处种麦”。
8、筋竹岭
位于王爱山岗,距宁海县城约40公里。筋竹庵为徐霞客两次游宁海的就餐处。第一次为“……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岭”,第二次为“十五日,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其地为宁海、天台界”。筋竹庵至今犹存,可为游人提供食宿。
筋竹岭海拔较高,人烟稀少,风景独特:“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徐霞客游记》开篇)“……修竹千竿,兰若数楹,长者福聚,纳子化城,则有筋竹岭庵之胜。”(《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
筋竹岭周围分布着岭头陈、山头程、金岭村等村,分属宁海、天台两县,鸡犬之声相闻,婚娶亲密无问,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
9、百观山
百观山,别名“关山”。相传以前在王爱岭头陈村出了绿林王,在此结寨。120多个官兵攻打不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徐霞客没有到过百观山,但肯定在路上欣赏过百观山风光。有碑记写道:路上观赏水母溪风光,为之击节。如今步徐霞客游踪至此,俯瞰水母溪,天河风光尽收眼底,当惊天地造化之奇,沧桑变化之妙。
明代传灯著的《天台山方外志》对百观山如此描述:“……云生足底,人行天上,准挈成衣,空中五两(古代羽毛制的风标);则有弥陀庵,仰天湖之胜,此东门第二支。”
10、弥陀庵
翻过筋竹岭,“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岙中,路荒且长,适可其半,可饭可宿”。这是徐霞客第一次游宁海时对弥陀庵的描述,写出了其荒凉景象。此庵位于宁海岔路王爱山,是徐霞客继梁皇驿之后的第二个止宿处。19年之后,徐霞客第二次游宁海时,“陟山冈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仅存遗址。遗址前建有水库。
{:soso_e179:} 整洁的庭院,一尘不染。 去看看什么时候 优靜,风雅 什么时候去看看
{:soso_e179:} {:soso_e114:} {:soso_e179:} 顶一个
页:
[1]
2